目前,中国已经成长为欧洲最大的原料来源国之一,对于欧盟来说,想要搞“碳中和”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就离不开中国的助力。到2030年,欧洲对钴的需求将比现在翻五倍。而德国构想中的新能源电动车计划,也需要大量的锂。据欧盟估计,到2030年,欧盟的需求将可能会增长18倍。
当然,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双向的,欧洲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欧洲,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双方加强合作,充分交流,将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人类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中欧合作前景广阔,从目前取得的成果和水准来评估,是否可以作出判断欧洲企业的两张大单是欧洲押注中国的体现呢?其实这与欧洲本身所秉持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中欧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外交关系,在某些方面,如提倡多边主义,强调可持续发展,反对武力,中欧双方的看法其实都是契合的。
不过,由于经济制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欧洲有些国家一直都对中国持有偏见,比如欧盟并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动多起反倾销调查,给中欧贸易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但总体来说,中欧关系其实是一直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这与中美关系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美国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经常强行植入他们的价值观,妄图用西方的价值形态来改变中国,甚至毫不掩饰其“颜色革命”的动机和操作。与中欧关系不同的是,中美是在竞争中合作,然而,这种竞争却逐渐变味,充满了各种对抗和博弈的味道。
显然,中欧在战略层次是可以展开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合作,本质上中欧之间不存在“结构性冲突”,务实地进行考察,欧盟对中国的看法实际上并未发生大的转变。2020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双方在合作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摩擦,但在加强双边合作这一块,中欧是达成了共识的。
而部分欧洲政客之所以想要与中国“脱钩”,主要是担心在发展进程中会因为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让本土企业失去竞争力,又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总是会对中国正常的经济活动产生误解和担心。所以便慌不择路地想着与中国“脱钩”,开拓新市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另外,这其中也不排除有美国在幕后挟持操弄的各种小动作导致中欧之间出现一些杂音。
但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过去40多年来,中欧一直都是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并因此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与欧洲作为人类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两种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相互交流学习互鉴源远流长,为推动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欧两大经济体各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产业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极大,并不会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双方的分歧,是完全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沟通来处理的,而且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也要远远大于分歧,外部力量的挟持和干扰也不应该改变中欧合作的主基调。双方不是零和的博弈对手,而是合作的好伙伴,正如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所说:中欧没有任何一个理由互为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