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货币贬值,给人民币造成巨大的贬值压力。但1998年人民币保持不贬值,意在以人民币稳定和扩大内需,为周边国家创造一部分市场,支持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本刊特约作者杨帆/文
近期美元不断升值,非美货币都面临着较大的贬值压力,香港联系汇率也遭遇较大的压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全球也面临着美元大幅升值的背景,当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遭到了国际炒家的冲击。人民币在遭遇较大的贬值压力时,毅然保持不贬值以声援香港。这些经验对于当下我们思考美元升值的冲击时,仍会带来较大的启发。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性的特点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港币美元在利率和汇率上都挂钩。香港联系汇率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港币同美元保持1:7.8的固定比率,每发行7.8港币,就需要1美元新增外汇作为准备金。香港没有中央银行,港币由汇丰、渣打银行发行,可按1:7.8汇率,同香港金融管理局下属的外汇基金缴付美元,取得负债证明书,这是发行港币的授权书,记入发钞行的资产方。发钞行把负债证明书还给外汇基金时,可按1:7.8得到美元,港币即退出流通。其他银行只能同发钞行进行交易。
联系汇率是香港的生命线,如面临国际垄断资本有计划的冲击,香港政府必定不惜代价保卫之。
第一个办法是大幅度提高短期拆借利率。1998年拆借利率最高达17%,长期高利率会损害经济,失业率也上升到5%,房地产价格平均下降50%。第二个办法是政府托市,但需要增量外汇资金做保证,才能发行港币购买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套期保值工具的反作用。1997年5月以前,港币远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贴水率很低,到8月跌到了1 8以上,除投机资本外,正常投资者对联系汇率信心动摇,利用远期外汇市场进行对冲也是一个原因。因此投机者制造恐慌情绪,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对冲行列。投机加对冲可使一种货币同时在即期和远期市场上一泄千里。本意在于避险的对冲,在金融投机中竟对货币稳定起到巨大破坏作用,是值得反思的。
面临国际资本大举攻击,只能走强化政府干预之路。香港政府于1998年8月托市,购买了1300亿港币的股票,只能向北京中央政府借入200亿美元,当时北京只有17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不得不借助行政手段控制做空和资本自由流动。
香港金融大战回顾
国际投机资本1997年进出香港屡次得手,香港成为“提款机”。国际投机资本于1998年7-8月,趁日元贬值,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8月3日两天卖空30亿美元的港币,同时卖空港币指数期货,港股随之剧跌,恒生指数一度跌到6600点。
香港政府不能再提高利率,只能使用外汇储备,在期货指数市场上与投机资本大战。在1美元兑换7.75港币处直接入场干预。金管局动用230亿港币,接下炒家抛售的港币。8月6日,炒家再度卖空20亿美元的港币,金管局动用150亿港币承接。8月7日,市场上又出现100亿港币的卖单,金管局吸纳。炒家以卖空远期港币的办法,拉高了远期汇率。
香港政府开始前所未有的,对汇市、期市和股市大干预,在全球金融市场绝无仅有。 8月14日下午,恒指跌到6500点瞬间,香港政府突然入市,使期指和恒指以7224点收市,反弹564点,股市交易量81亿港币,大大超过平时30亿-50亿港币的水平,动用50亿港元。三天后股市再度开市,四天内将股指提高20%。
8月25日拼杀更为激烈,一家欧资银行抛出汇丰股票840万股。政府下午狂扫蓝筹股,在期指市场力托8月期指,沽售9月期指,一改多年来压低息口的做法,将隔夜拆息利率抬高至15厘,令炒家措手不及。
至此香港政府招数全部亮出:拉高短息,力托股市,强压股指,痛击炒家使其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