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决战,是恒生期货市场8月份结算日,市场押下的巨资多空两家,要在这一天平仓结算。
27日香港期股两市已呈腥风血雨,卖单排山倒海,香港政府照价全收,最后15分钟成交金额超过80亿港币,全日230亿港币,超过前两天总和,恒指报收7923点,仅比前一天抬高88点,投入资金200亿港币。
28日是关键一日。开市15分钟成交66亿港币,12点半收市,交易额400亿港币。下午炒家全力反扑,借入大笔恒指成份股香港电信股票抛空。交易额在2点冲上500亿港币。下午至4点,恒指以7829点收盘,回落93点。全日成交额709亿港币,比平时高十几倍。香港政府几乎是唯一买家,所付资金不少于710亿港币。
8月份金融大战的特点是:香港政府改变历史上“积极不干预”政策,变成积极干预。香港政府的主要方法是:买进现货股票,推高恒生指数,香港政府购买的股票占香港蓝筹股3%;在期货市场上承接炒家的空头盘;要求基金经理不借出股票,以断绝炒家货源;推高8月份指数期货,拉低9月份指数期货,迫使炒家在8月份高位结清期指,在低位沽售9月份期指,以加大炒家损失,迫使其离场;提高银行短期拆借利率,增加炒作成本;督促中央结算所收紧交割制度;联交所暂停抛空汇丰银行、香港电讯和中国电讯三只股票,占恒指权数30%。
人民币不贬值的支撑
1997年亚洲货币贬值,给人民币造成巨大的贬值压力。199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500亿美元,外贸顺差26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只增长6亿美元,大量外汇没有结汇。这就是国际炒家认为人民币名义汇率必定贬值的理论根据, 进一步引起亚洲各国货币贬值,香港联系汇率也维持不住。
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出手,支持香港政府救市,维持联系汇率,承诺1998年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意在以人民币稳定和扩大内需,为周边国家创造一部分市场,支持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笔者在1994年就提出,人民币进入历史升值期。1998年主张人民币不贬值。笔者当时提出:在亚洲经济稳定以前人民币绝对不能贬值,以防止连锁反应,中国实际上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核心国家。不贬值不会打击出口。中国加工贸易占出口的50%, 国际竞争力不再依靠贬值,而依靠非货币因素,如外贸体制改革,出口结构升级,国内物价下降,教育科技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由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香港加强资本管制,国际投机资本在亏损20亿美元以后铩羽而归。
1998年为抵抗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付出短期代价。但在2000年走出谷底,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以10% 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十几年,这就是中国政府坚决抵抗亚洲金融危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