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有位“乡土发明家”,他自学成才,带着团队自制割草车等农用机械走上创业之路
眼下,正值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的交流、展示、培训、宣传等活动在各地火热进行。乘着创新创业的东风,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的“乡土发明家”戴振武将自己的“双创之路”越走越宽。
最近,戴振武接到了一笔来自广西的大订单,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们提供场地,我出人和机器。目前,定价为120块钱除一亩地草,5000亩的话,就有60万,去了成本,我大约能挣四五十万。”
“除草实验完成后,他们会从我这定七百台机器,一台定价为八万七。我的机器有五项专利,是国内第一台。”为戴振武带来收益的正是他和同伴们倾尽心血研发出的“乡土发明”——履带割草车。
提到履带割草车的由来,戴振武说,还要从烧锅村的一片片榛林讲起。
烧锅村位于柳河县安口镇,那里群山环绕,山坡上长着一片片挺拔而壮实的榛子树,种榛子自然成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十几年前,戴振武当选为烧锅村党支部书记,他发现,随着榛子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采收、打理榛子园让大家犯了难。
人工割草成本高,劳动力供给不足,戴振武便打起了机械化的主意:“这是新生行业,相关的设备和经验全是零。我就打算自己研发,万一研究成了,其他的同行也可以用。前三年,光研发费就花了七十多万元。”
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戴振武便广邀乡土能人,组建起了一支六人研发团队,专门攻关榛子种植、采收过程中的难题。
团队成员赵胜来便是其中一位:“我就爱研究这些科技产品,自己埋头研究,为了看线路拆开的收割机也得有十多个。这机器就像我自己孩子似的,他要有出息的话,我心里也高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发明创造,戴振武和伙伴们儿顶着太阳焊接零件,望着星星思考图纸,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做出了三款割草车。
“第一代机器像月球车,没采用履带,被我们淘汰了;第二代机器在使用时发现它的底盘儿太矮,有局限性;第三代时,我们决定用收割机来改装,改到合适为止。”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后,第三代割草车的诞生让这些“乡土发明家”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第三代割草车诞生后,他们将试车视频分享到社交媒体,引来各方关注:“去年,有青岛的人来这考察。他们需要能在海里割草的机器。就这样,我们赚了第一桶金,在这之前都赔钱。”
通过出售服务的方式,戴振武团队不仅找到了盈利点,更在实践中检验了研发成果,这些进展让他们干劲儿更足。
团队成员杨君说:“我们这些人没有专业的,就是靠大家一起反反复复地测试和研究,不行再摸索着改。成果都是靠失败和真金白银换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重1.5吨,遥控工作半径可达2000米,最大行程约200公里的第四代履带式割草车应运而生。它看上去像一台被放大了的遥控玩具车,钢结构的外观密密麻麻地打着成百上千个铆钉。
“它走多远就能干多少活,七八十公分的草都能被清理掉,留茬的高度也可以调。能实现保护植被,让水土不流失,保护墒情,增加绿肥,打草不除根。”
此外,戴振武说,与之前研发的割草机相比,新产品科技含量更足,不用人工驾驶,也更加安全、智能化。
事实上,这几年,戴振武团队不仅研发出了割草机,其他适用于榛子施肥、打药、脱粒等的机械也都相继产生,实现全程机械化指日可待:“下一步,我要设计摘果的机器,利用震动或者用高压风把果子吹地下,再收集起来,脱粒,争取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