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自序中写着: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再次读余华的《活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福贵接二连三失去自己身边的亲人,最后只剩下他跟一头老牛。
上帝为福贵关上了一扇门,可每每想打开一扇窗的时候,又关上了。
福贵爹:
福贵本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因赌输光了所有财产,他爹让他挑着铜钱去还债,绸衣磨破、皮肉渗出了血,才真正醒悟过来:祖辈挣下来的钱财是多么不容易。
他们从几代居住的屋子里搬到了茅屋,刚搬到茅屋,福贵他爹就去世了。
福贵娘:
年迈时失去了丈夫,生活又落魄,脚不方便,干活身体弯下去一会就直不起来,娘心疼儿子,身体这样了还总想帮帮忙。福贵去田里干活,活多,要干得快,没干过这种活的福贵难免会受伤,一受伤,他娘亲扭着小脚就跑过去,捏一块烂泥巴堵住福贵出血的地方。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福贵娘亲常对福贵说这句话宽慰他。
家珍带有庆回来,也算是福贵一家人团聚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福贵的娘就病了。老人家怕花钱,病了,还说自己是睡着了。
福贵去城里请郎中为他娘看病,却被抓去当了壮丁。
两年后,福贵才回到了家乡,家乡一切都没有变,但是福贵的娘却不在这个家了,福贵娘是死了也没有儿子的消息,没有见上儿子一面。
有庆:
有庆半岁的时候才回到了他爹福贵身边,在他爹福贵眼中有庆是个好孩子。
十岁的有庆已经能够吃苦耐劳了,每天蒙蒙亮,有庆就去割草喂羊,要是去上学中午还得回来一次割草,喂了羊,自己才吃饭,一天来回得跑五十里路。
鞋子跑烂了,他爹福贵就说他。
有庆是个懂事的孩子,听到他爹这样说,连冬天下雪了,也是光脚丫跑。
人民公社成立后,家家都吃大食堂,没多久,又变成了各吃各家的。
母亲病,家里能干活的就只有有庆姐姐凤霞跟他爹,这样是拿不了多少公分的。
有庆不想给家里再增加负担了,有了不想念书的想法。他爹福贵也是为了他好,骂了他,他才愿意去读书。
学校开运动会,有庆跑了第一,为家里争了光。
苦日子也没有稍微好一点,天气不好,稻子没收成,吃饭已经成了大问题,有庆瘦得像根竹竿。
又一年后,家珍身体刚好了些,有庆也读到五年级了,偏偏这时候有庆就出事了。
有庆为他们校长(校长是县长的女人)献血,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根本不顾有庆的身体,已经说了头晕,嘴唇青了,都还抽,直到有庆摔倒在地上,才有医生拿听筒听了听,说:没心跳了。
医生冷漠又不负责任,还对福贵说: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想起福贵被抓去当了两年壮丁回来后的情景:看看家里,他还有家珍,有两个孩子。虽然住得是茅屋,但福贵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心里是踏实又暖和的。
这个家,再也没有有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