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兴业证券全资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兴证资本完成龙岩兴证新能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兴证碳中和基金”)的资金募集及工商登记注册工作。该基金是兴证资本首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是首只落地福建龙岩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据悉,该基金布局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氢能等绿色产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挖掘优质投资标的。
上杭另一个新材料黑马企业常青新能源,便是众多产业资本投资龙岩的典型案例之一。2018年,中国民营汽车第一品牌吉利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和中国500强企业杉杉股份的合资公司巴斯夫杉杉,联合紫金矿业共同投资组建了常青新能源,主营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和锂电三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销售。目前,常青新能源的一期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生产订单,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上亿元营收。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龙岩新材料公司正在款款走来。数据显示,2021年龙岩市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57家,实现产值415.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5%,年均增长40.1%。同时,金龙稀土、福建紫金铜业、太阳铜业、天守超纤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作用明显;清景铜箔、雷生科技、卓尔科技、紫金佳博、晶辉新材料、强纶新材料等中小微企业成长迅速,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几何时,一大批龙岩人走出家乡,在全国创办了数十家知名互联网企业,被创投圈称为“龙岩现象”。此前,国内一位知名VC投资人还专程去一趟龙岩考察,感受当地文化,研究龙岩现象。现在,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崛起,硬科技江湖的“龙岩现象”正在形成。
“冷板凳”火了
投资人在抢新材料项目
VC/PE去龙岩并非偶然,背后是新材料赛道今年席卷创投圈。
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7月,2022年新材料赛道已披露国内融资事件389起,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500.83亿元。从投资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新材料赛道融资规模达到1亿以上的事件共56起,占比约为14.39%,5000万~1亿的事件65起,占比约为16.71%。
而梳理这一笔笔投资发现,大部分资金都汇聚在同一个方向——新能源材料。“现在新能源的产业创新已经从应用转向材料端,投资方向也要向上游转移。”北京一位长期关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人向投资界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上升,上下游供求关系紧张,上游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便会暴露,所以今年投资人都忙着去投新能源材料。
尤今年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的一幕历历在目。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财务型VC/PE机构还是产业资本都在看材料项目。比如在电池原材料领域,从铜、钴、锂、镍等矿石资源,再到锂盐材料到正极材料等电池材料,宁德时代几乎投了一遍。
比亚迪也没有缺席。今年,比亚迪入手了光伏设备制造公司金石能源、材料公司先导薄膜等公司。
不久前,王传福曾毓群还联手投了一只新能源材料独角兽——杉杉锂电。这家公司的幕后老板64岁浙商——郑永刚,靠着卖服装起家,创立的杉杉股份是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1999年,杉杉股份从服装行业向科技、能源等行业转型,成为了集新能源科技、偏光片、医疗健康、贸易物流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更是国内锂电池材料、光电显示材料的行业龙头,最新投后估值为11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