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也丝毫不逊色。他们早已开始疯狂挖掘优质项目,带火了一批新材料新秀,比如研一新材料。2019年,45岁的创业老兵岳敏创立研一新材料,以开发锂电池新型功能材料为核心业务。成立短短3年,研一新材料便引来了晨道资本、深创投、红杉中国、高瓴创投、CPE源峰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甚至不少投资机构仔细梳理了氢能、储能、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并圈定了几个新材料的技术方向,主动联络高校、科研院所一同孵化项目。
除了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也同样火爆。在全球芯片短缺向上游传导的过程中,投资人的注意力也开始从下游芯片设计公司转移到芯片上游的硅片、光刻胶、电子气体等环节。
殊不知,一些关键的半导体材料长期被国外垄断。数据显示,硅片、SOI、光刻胶的国产化率都不到5%,光掩模不到10%,抛光液和抛光垫不到15%,靶材只有20%,电子特气表现稍微不错,国产水平在30%左右。“相比于海外,中国半导体材料落后15-20年,确实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国内一位知名投资大佬说,借着国产替代的东风,我国的新材料产业比其他国家跑得更快。
去年,西安奕斯伟材料完成超30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轰动一时。奕斯伟材料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量产12英寸大硅片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创始人王东升是京东方创始人,被业界称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之父”。此外,半导体硅片企业「鑫芯半导体」、高景太阳能等生产大尺寸硅片的公司也陆续完成了过亿融资。
沿着国产化替代的思路来看,以往坐着“冷板凳”的新材料终于火了。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有32%的关键材料尚属空白,52%依赖进口,主要依赖进口的材料除了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还有显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医药等产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华南一位关注新材料方向的投资人感叹。
“现在我看新材料的项目常常会问他们:你们的材料技术价值有多高?能否实现进口替代吗?”连着看了两个新材料项目VC朋友总结,她现就职于上海一家投资机构,目前最大的痛苦是找到配备的材料领域专家验证上述两个问题。
创投圈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新材料产业是一个值得长期跟踪投资的朝阳行业。“新材料的战略地位不亚于芯片和能源,国际之间的科技战争就卡在材料环节。”现实摆在了眼前,新材料自主可控也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