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一旦谈到经济危机,就一定离不开“高杠杆”三个字,不论是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亦或是08年的金融危机,背后的本质都是杠杆太高,导致普遍性违约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经济学家雷恩哈特和罗格夫在08年金融危机后出版了一本畅销书《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危机史》,书中梳理了各种经济危机的缘由,总结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钱借多了、杠杆太高,经济就容易出问题。
杠杆当然是一个好东西,我们可以提前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来进行消费、个人投资甚至是增值,过去我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不管是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还是今天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占比,都在一个比较高的维持。
合理运用杠杆,我们能够看到过去经济历年的高速增长,这是杠杆所带来的好处,也是过去我们讲GDP,讲经济要增长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借贷,就是加杠杆。
但杠杆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

经济的发展是坚实的,这是这几年回归实体经济的声音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但基建也好房地产也好,这些产业对GDP的刺激是即时有效的,是立竿见影的,这就容易让我们陷入到长期依赖这些行业对经济的贡献中。
一旦经济数据下滑了,我们就要刺激房地产、大力发展基建,这当然能够在短期内改善数据指标,但长期来看,这可能又会给杠杆背负上沉重的债务。
生产率下降、杠杆率上升、政策空间收窄,三个因素搅和在一起,这就叫风险铁三角。
而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杠杆率一直在快速上升,至于其他两点,恐怕也有所迹象。
虽然早在2016年我们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去杠杆,去房地产库存,但今天来看,去杠杆当然是去了一部分,但还有多少呢?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判断经济危机先兆一个最明显的数据就是M2/GDP,也就是所谓的杠杆率。
我们如今的杠杆率是200%,美国是80%,比我们高的除了日本之外,其实并不多。
理解杠杆率其实也很简单,通俗地讲,其实就是借来的钱,和当年所产生的实际收益。
如果比值过高,那当然说明产出投入比不成效益,债务过高有随时破裂的风险。
债务本身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如果我们细分一下,可以分为居民债务和企业债务,居民债务当然很高了,这得益于今天的高房价,但企业的债务呢?
企业的债务就更高。
非金融企业负债与GDP之比达到160%,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了。
从2008年至今,我们的债务上涨得都很快,企业在2007年杠杆率是80%左右,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60%,地方也从20%上涨到42%以上。
而我们的居民债务率呢?
2021年三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二季度末的62.0%上升至62.1%;前三季度共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从2009年到2019年,全国的GDP产出为751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入高达500万亿,但我国2019年的GDP产出只有90多万亿。
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投入,却没有带来相应高回报的产出,这是杠杆加上去了,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这是债务最大的问题。
而眼下来看,目前最大的风险并不是什么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增长停滞。

如果只看数据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很多经济数据和指标都不合理,例如房价收入比值、杠杆率水平等等,都超过了一般性经济体的安全线。
而经济一旦陷入停滞亦或是增长缓慢,有些失去的东西,可能就很难恢复。
例如信心和消费。
今年一季度上海曾经遭遇两个月左右的“暂停”,两个月后,人们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各项数据指标也很难回到疫情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