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为何能逆势扩张
本报记者 汪文正摄
可以买蔬菜水果,还可以买早餐、收快递……不少人发现,身边的连锁便利店越来越多了。在线上零售占比持续增大的背景下,便利店成为实体零售领域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近日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行业销售额连续3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2021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达349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品牌连锁便利店销售额达3050亿元、同比增长12.3%。便利店行业为何能实现逆势增长?与其他实体零售业态相比,便利店具有哪些优势?
在同类业态中脱颖而出
采访中,许多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自己去大超市少了、去便利店越来越频繁了。
2020年初以来,实体零售行业特别是大型商超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排名前100的超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不甚乐观,销售规模呈下降态势,其中62家企业销售额下滑。与此同时,便利店行业却“一枝独秀”,进入上升期。2019-2020年,便利店行业销售额增速从13%升至16%,2021年则进一步升至17.7%,增速远高于大型商超、小型超市、百货商店等业态。
不仅全球连锁便利店品牌如“7-11”等加快在中国的布局,本土连锁便利品牌也进入上升期。中石化旗下“易捷”便利店已成为全国最大连锁便利店,门店约3万家,全渠道会员超2亿人,成为许多品牌“带货”的重要渠道。国内非石油系连锁便利店第一大品牌美宜佳从广东走向全国,门店数量超2.9万家,分布在20个省份的200余座城市,并保持着近几年每年超2000家门店的扩张速度。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便利店行业在体量上与美国、日本仍有差距,但发展势头亮眼。《报告》显示,2019-2021年中国大陆便利店销售额从371亿美元增长至541亿美元,增速远高于美国、日本;中国大陆便利店门店数量3年间翻了近一番,从13.2万家增至25.3万家,而同期美国、日本门店数量均为负增长。
凭借快节奏、商品多、营业时间长、自动化水平高等优势,便利店在人口密集、商业区和写字楼众多的大城市“如鱼得水”,也一度与扎根社区、乡镇和农村等下沉市场的小卖部“井水不犯河水”。如今,更优的服务、更低的价格、更多样化的商品正在使便利店行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加速进军下沉市场。
“楼下多了一家连锁品牌便利店,24小时不打烊,价格基本不变的同时,选品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店内有自动咖啡机和微波炉,提供配送上门服务,上班时还能买到热乎乎的早餐。”30岁的深圳白领江晨晨对家门口的便利店很满意,“比起小卖部,品牌便利店更能适应上班族对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报告》显示,2019-2021年,社区型便利店在各类便利店中占比从30.4%猛增至58.7%,超半数便利店开通了社区团购业务。
融合线上线下多种优势
与大型商超、中小超市、百货商店等其他实体零售行业相比,便利店行业何以实现逆势上扬?
在线下渠道,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便利店凭借密集的线下网点、成熟的供应链和“小、多、灵、近”的优势,为民生物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5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意见,要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出鼓励大企业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发展社区便利店。与政府、社区等合作,承担保供稳价等部分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融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成为便利店行业的重要发展契机。
《报告》分析,面对疫情波动,便利店韧性较强的鲜食供应链、较好的货源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在其他零售行业遇冷时保持正常经营。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偏好人员聚集度更低、物理距离更近的线下零售场所和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模式,便利店行业及时适应消费者需求,赢得了市场青睐。此外,随着一部分餐饮、零售主体退出市场,便利店行业头部企业利用由此释放的店铺资源,适时推动网点扩张,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线上渠道,日益活跃的即时零售业态也给便利店行业赋予了更多竞争优势。
“以前我通过大型商超的自建物流线上购买食材,但由于网点距离远、运力有限等原因,经常是早上下单、下午一两点才送到,有时甚至需要提前一天下单。食材不到,全家人午饭也吃不上,还不如点外卖。”北京市海淀区居民何苗说,“后来离家不远的便利店有了第三方配送服务,能保证下单后45分钟内送上门。在便利店线上买菜,周末在家开伙再不用早起买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