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通过线上交易平台下单,便利店、社区超市等线下实体零售商通过第三方或自有物流体系执行配送上门服务,将食品、饮料、果蔬、生鲜、药品等在60分钟内从线下门店配送至消费者……依托实体网点供给,即时零售业态将线上消费的便利、选择丰富及线下消费的安全、快捷等优势融合,从而兼具二者优势。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该平台上品牌超市便利店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39%,即时零售业态正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配送速度比快递快、商品品类比外卖多、网点密度比商超大……便利店的“小、多、灵、近”恰好与即时零售业态相匹配。在此背景下,便利店企业纷纷加快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
《报告》显示,开通线上业务的便利店企业占比已从2016年的29%增至2021年的88%,其中超七成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开展线上业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分析,即时零售作为一种零售模式创新,通过对线下资源的整合,使平台和线下零售商的合作产生了“1+1 2”的效果。“即时零售使零售门店在完成日常经营的同时,扮演了前置仓的角色,更实现了零售门店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再造。”裴亮说。
将成为生活服务业的“多面手”
打造自有商品和品牌、开发熟食鲜食等新赛道、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便利店场景将突破实体零售传统业态边界,成为生活服务业的“多面手”。
专家分析,通过遍布园区、社区、高校的连锁网络,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消费需求,是便利店等各类生活服务业网点的一大优势。如今,作为城镇便民商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利店场景正在整合零售、简餐、加油、洗衣、咖啡、美发、末端配送网点等多种功能,向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转型,为居民打造“出门一刻钟”的便民生活圈。
在北京,包括便利店在内的各类生活服务业网点正加速融合发展。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北京已有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美发美容、末端配送、洗染和便民维修等8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超9万个,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今年7月,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要求2025年实现全市范围内“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中国便利店企业如何“强内功”?
完善会员体系,提升用户黏性。《报告》显示,2017-2021年,有会员体系的便利店企业占比从四成增至八成;有会员体系的便利店企业中,来自会员消费者的销售额占比从18%上升至28%,会员消费者客单价比非会员消费者客单价高40%左右。如何提高会员销售比例、挖掘会员消费者需求,正成为各便利店品牌的重要关注点。
深耕下沉市场,实现规模扩张。通过收购、区域加盟等方式,头部品牌正在下沉市场进行规模扩张,一些在省内市场、单城市场占有局部优势的中小品牌随之成为大品牌区域加盟商。据分析,随着便利店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逐渐上升,头部企业在二三线城市等市场的扩张势头将持续增强。
裴亮认为,便利店行业将形成线上线下运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到家业务、团购业务、直播业务等将是线上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便利店企业应寻求更多核心驱动力,探索打造“中央厨房”,实现对自有品牌和品类的更高管理能力;同时,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一方面通过前台对私域流量实现精准营销,另一方面基于后台数据提升选品质量和运营水平,以消费者需求驱动发展;此外,还应提升对团队和人才的组织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汪文正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