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做足常态化应对不利天气或突发事件的准备。近年来,农副产品“集中生产、全国销售”的大流通模式已成常态。例如,蔬菜产量排前12的省份,产量合计超过全国的74%,前两位的产量大省占全国的20%。物资运输半径明显扩大,不但提高了流通成本,还使得放大价格信号的环节增多,容易导致价格波动加大。特别是遇到不利天气、自然灾害,供求平衡可能被打破,短期内的结构性、区域性失衡问题容易暴露,从而抬升食品上涨的结构性压力。
用足用好有利条件,持续管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运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供求匹配关系总体稳定,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全球经济恢复起到拉动和稳定作用。我国保障物价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在增多,要因势利导,持续管理好通胀预期,进一步夯实国内稳物价的基础,同时为稳定全球通胀预期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宏观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调控手段丰富。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性增强,应对外部复杂变化的能力得到强化。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促进产销衔接、供需畅通,从而增强稳物价的内生机制。
产业链韧性足,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聚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尤其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有助于增强自身抗冲击能力和冲击后修复能力,从而减少供应链紊乱对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影响,为稳定上下游价格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针对重点行业和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落实落细纾困助企政策,确保政策应享尽享、应享速享。同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针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不断提升预警和应急能力。健全不利天气及潜在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不同冲击情景做好压力测试,制定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常态化应对预案。强化国内市场跨区调运和余缺互济,灵活精准运用各级各类储备进行市场调节。同时,惩戒串通涨价、哄抬价格、散布涨价谣言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与居民理性消费。(郭丽岩)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