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房价的症结并不是暴利,而是在供求。归根到底,商品房的前提是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会受经济规律的影响,如果一个产品供需平衡,很难会出现价格单边上涨的不正常情况。
那么为什么今天房子供应这么多,价格还是涨呢?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是高空置率和高房价并存的,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商品房市场结构性的失衡。王东京教授认为,由于目前建设用地受限,导致开发商一窝蜂地建高端住宅,结果就是高端住宅老百姓买不起,而买得起的“平价房”又没有供给,从市场有效供给来看,住房还是供不应求。
所以今天各个城市都在力推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等供给形式,希望通过加大“平价房”的供应力度,来改变供需失衡的状态,实则也是一条可选之路。
当然,看清了市场供需失衡的人很多,但为啥各地的保障住房、共有产权房推行力度这么慢呢?特别是住房价格一路走高的北上广深,保障住房占比实在是太低,“房住不炒”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打压房价还是保障供求,让“居者有其屋”呢?
这就不得不讨论土地财政的问题了。


土地财政其实涉及政府的价值选择。
在过去房地产周期中,房价大涨的时候,受益最多的无疑是卖地的各地政府,因此,当房地产商被千夫所指时,他们却归罪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那么到底是地价推高了房价,还是房价拉高了地价呢?从表面上看,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但王东京教授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很容易看出谁因谁果,因为价格由供求决定,而不是由成本决定,地价高不一定推高房价,不然就解释不了房地产下行时,开发商成本未变而房价大跌的现象。
举个例子,比如当前因为经济下行叠加疫情,房价大跌,很多城市土拍流拍率升高,土地价格降了下来,究其原因,是房价下跌使得土地需求下降,如果不是地方城投和国企、央企地产公司拿地托底,土地价格会下跌得更厉害。由此可见,是下游产品决定了上游产品的价格,而土地相对于住房是上游产品,住房是下游产品。
当然,很多人会说,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市场经济规律几近于失灵,我们的房地产周期也基本上是“政策周期”。从土地财政的角度看,如果地价高,开发商加上成本与利润,最后的房价肯定高于地价低的地方。
但真的会这样吗?我们可以做两个假设,一个假设是,甲乙两个开发商在同一地段拿地建房,假设拿地时间不同,甲的地价是乙的一半,若乙的房价是每平米2万,拿地价便宜的甲会不会只卖1万呢?毫无疑问不会。
另一个假设,同样是甲乙两个开发商在同一地段拿地建房,假设拿地时间不同,甲的地价是乙的一半,碰到行情大跌,甲为了促销将房价从两万降到了一万五,这个时候拿地贵的乙会不会降价呢?从市场经验来看,乙大概率会跟着降,因为如果不降,他的房子更卖不出去。
所以,地价和房价的关系,我们只能说地价升高,会有抬升房价的可能,最终决定房价的还是供求关系。只要住房供求短缺,地价无论高低房价都会上涨。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极端的推论,假设某地市场房价的最高价是两万每平,如果政府地价卖到了两万每平,这个时候开发商会拿地吗?这就得分情况。一般来说不会,但从实际经验来看,上海、南京都曾经有地王拿地时超过了当时周边房价,这个时候,开发商拿地的逻辑其实是赌房子的上涨预期,至于最后上市时亏不亏本就要看天了,其本质仍是供求关系。
王东京教授的结论是,地价升高并非政府有意为之,因为房地产用地一律招拍挂,地价要由开发商竞价决定,有人出高价,政府不可能卖低价。
这一点,我倒是与他的看法不同。卖地虽然都是市场行为,但如果政府有控制高房价的决定,完全可以在地价上出手做文章,而在这上面调控的有效性决定比在销售端限购、限价更有效,但政府不愿意这么做,实则依然是土地财政在作怪,地方政府太依赖于卖地收入,这也是我本节开头所说的,为什么土地财政是一个价值选择的原因。
我赞成王东京教授所言,供求关系决定房价,但地价的高低归根到底受政策影响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