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工信部10月9日的消息显示,三部门集体约谈部分光伏企业及行业机构时表示,当前光伏产业发展成绩来之不易,为促进行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对相关单位提出工作要求:一是要着眼大局和长远利益,坚持上下游合作共赢,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切实加强企业自律,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不搞囤积居奇、借机炒作等哄抬价格行为;三是要统筹推进光伏存量项目建设,合理释放已建产能,适度加快在建合规项目建设步伐,同时对后续新建产能大规模投产要提前研判、防范风险。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强化监督管理,针对行业出现的哄抬价格、垄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强查处、严厉打击。
居高不下的硅料还“灼伤”了报价机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9月8日宣布暂停已持续8年、每周三例行的多晶硅采集价格发布。硅业分会称,近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供应链价格持续震荡上涨,冲击晶硅光伏产业稳定运行。“为避免安泰科(注:协会旗下企业)采集发布的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
随着多晶硅环节的新增产能释放,9月底,让整个光伏行业无比煎熬的硅料价格稳住了。硅料价格就此触及天花板了吗?何时步入降价通道?
“四季度末应该可以下来。其实主要看下游头部企业,都这么持续加码锁量,抢料之下只有涨价预期。”一位资深光伏业内人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呼吁,多晶硅价格要回归理性,亟需下游企业先理性。
面对持续旺盛的需求,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去年以来纷纷宣布扩产,硅料的超级景气周期也吸引了大量新玩家跨界涌入。对此,今年以来,已有多位行业人士呼吁,越是在产业发展火热的时候,谋划发展越要保持理性和警醒。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林如海在8月举行的多晶硅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多晶硅紧缺是暂时的,长期来看,供应端可以满足未来长期需求。“长期看,现有的扩产规划可满足长期光伏装机需求,从2021年底的52万吨年产能到2025年的193万吨需求,须有140万吨/年产能增量实现新建或扩产,产业有增量前景,但同时需考虑2025年前过度投资规划的产能可能引发市场供需失衡。”
“高价多晶硅是不可能维持多长时间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产能在建设中,新增建设产能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会大幅释放。”8月26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所长、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德仁也发表了类似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