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保卫“上海”,同心抗疫!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发布心理健康提示,提醒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了解预警信号,学会自救和求助,共同保护我们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草莺飞的春天,在疫情下悄然离去。一个多月来,很多人都经历了消极、悲伤等负面情绪的逐渐积累。
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就像日月星辰,自然界的四季一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面对压力、不确定性、孤立等不良环境或压力,适度的负面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适应的机制,有助于减少进一步的身心伤害。
但是,过度或长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会对健康有害。我们都知道,当自己或他人出现“高于正常”的症状时,如激动、言行失常、焦虑易怒等,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然而,许多“低于正常水平”的心理现象,如抑郁、疲劳、悲观和绝望,很容易被忽视或低估。事实上,后者在很多情况下的危害并不比前者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由于这些症状本质上源于“疾病”,且大多可以通过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阻碍我们及时寻求帮助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认识到这些异常现象是需要干预的“疾病”;二是不了解也不信任专业帮助的资源和方式;三是对精神心理问题有“羞耻感”,不愿意或不敢求助。
一旦我们在理解中克服了这三个“障碍点”,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是:
1.注意预警信号。与平时相比,近期有无变化:(1)睡眠和饮食方式的变化,如早醒、失眠、食欲减退或明显增加;(2)容易激动或不安;(3)长期疲劳或感觉精力不足;(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5)优柔寡断,对愉快的活动失去兴趣;(6)自卑或脱离现实的内疚和自责;(7)感到悲伤或空空虚;(8)脆弱,容易流泪和哭泣。
2.了解风险因素。和其他人相比,某些特殊情况的人可能更容易“失控”。包括:(1)既往自杀未遂史;(2)有酒精或其他成瘾药物滥用者;(3)有明确诊断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症;(4)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的家族史;(5)社会孤立,如缺乏亲友、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等。;(6)患有慢性疾病或残疾,或有过颅脑损伤;(7)最近接受过精神病住院治疗;(8)有确定的重大压力,如失去家人或密友(包括关系中断)、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受欺负等。;(9)有过其他重大心理创伤或虐待史。
3.了解并增强保护因素。即使有更多或更高的风险,我们也可以改善某些方面来保护我们免受或减少心理问题。包括:(1)寻求专业或精神健康帮助的意愿,甚至接受必要的药物和其他治疗的意愿;(2)与家人、朋友、社区和社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3)远离加重心理危机的环境,如屏蔽超载的负面信息、主动转移注意力、远离成瘾物质、移走可能致命的物体、避免独处等。;(4)掌握丰富的生活技能,如面对逆境的心理韧性、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的技能;(5)自尊心强,有强烈的人生目的感或意义感;(6)个人信仰坚定,精神物质生活丰富,兴趣爱好广泛。
4.自助和帮助。除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外,疫情中“低于正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大多源于孤独和绝望。我们对抗这些情绪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联系,用健康的方式来缓解和处理我们的压力。当寻求帮助的行为增加时,消极和失控等风险通常会降低。简单有效的自救措施包括:(1)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尤其是保证睡眠;(2)经常锻炼,尤其是各种有氧运动,比如家里的刘畊宏健身操;(3)培养兴趣爱好,如学习烹饪、种植、乐器等。,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让自己“忙”起来;(4)学习放松训练技巧,如瑜伽、冥想、正念等。;(5)音乐还可以通过安全和创造性的表达来传达感情和提供安慰,有助于应对绝望;(6)在手机和电脑上储存可信赖的专业机构、心理热线等资源,有需要可以随时求助。比如“上海心理热线”是962525,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急救咨询电话是34773079。
本市16个区也有精神卫生中心。近期,各市、区整合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平台”逐步完善,开展在线服务。也可以向城市层面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作为亲人、朋友、同事、邻居,我们也需要关注那些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一、了解前面提到的预警信号、风险因素和专业资源信息;二是主动保持联系,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解决矛盾和问题,必要时安全陪伴;第三,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协助或安排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一旦明确诊断,还需要定期根据医嘱协助患者进行药物管理、用药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