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中旬小区封闭管控开始,我已经做了50多天的志愿者,成为了一名非官方认证的“代理楼管”。当初加入志愿者队伍,是因为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做点事,让大家的生活和工作秩序早日回到正轨。
谁也没有想到,志愿者做这件事要50天。最累的时候想过辞职,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收获了很多温暖的经历,也认识了很多很棒的人。
开始
虽然不是“社交恐惧症”人群,但频繁与人打交道并不是我的爱好。所以社区关闭后,我没有加入热闹的社区志愿者群,只是在自己的楼里做志愿者,活动范围相对固定。
我的楼里住着70多户人家,近200人。和我一起成为第一批建筑志愿者的有四五个人,他们可以机智地互相配合。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接到核酸的通知后,督促楼里所有人尽快到楼下排队,负责维持排队秩序和距离等。,并尽量减少与其他建筑内人员的交集。
志愿者将抗原打包后,会送到各家各户的门口。
做了一两次核酸后,通过挨家挨户的联系,我们把楼里的人都拉进了楼微信群。不会用微信的老人,让他们拉孩子进群,方便接收通知。基于此,我们做了楼的房号表,一个是登记核酸下楼时的人数,一个是核酸完成后再次登记,统计的进度同步发布在楼群里,让大家都能看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核酸的事情已经基本理顺,每次排队的时间越来越短。然而,3月28日浦东开始实施“留在室内”政策后,更大的挑战来了。整个小区每天都有12000多件快递到达。物业工作人员送到每栋楼一楼后如何到达每户人家,成了每栋楼面临的问题。
为了尽量减少居民离家,最早的志愿者和我决定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成为楼里的快递队伍。一开始我以为每个家庭一个人做志愿者,大家轮流承担各种事务。但这样一来,志愿者人数众多,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同时也意味着家家户户都可以出门,这与“留在室内”政策的初衷相违背,意义不大。
最后通过在楼里征集的方式,介绍了一批自发加入的志愿者,队伍扩大到20多人。后来,居民们不断希望帮助这座建筑,志愿者的人数保持在30人左右。一个特别小组分配和接受各种任务。
[S2/]争议
随着封控时间变长,需要志愿者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除了维持核酸秩序,抗原检测试剂的发放,抗原检测结果的统计,居民购买和发放的物资的及时运送,街道发放的物资包的收集,都需要志愿者带头。
更何况这些任务大多是短时间通知,几乎每次都要求快速响应。这意味着志愿者不仅要有事业心,还要有时间上的灵活性,能够随时关注群里的信息。所以反应快的志愿者做的工作比较多,也有人发团购链接,在群里聊天,但是做事情不那么积极,引起一些吐槽。
也是在这段时间,买什么不买什么的争论越来越多,志愿者之间也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提倡不必要的团购,既可以减轻物业员工和楼内志愿者的负担,也可以降低团购带来的感染风险。为此,志愿者要安排一份值班表,控制每天出楼搬物资的人数;也有人认为封闭时间这么长,生活必需品没有明确界定,不应该一刀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该买的还得买,志愿者的行动不能被限制太多。
志愿者们在雨夜运送完洋葱后,第二天就分发给楼里的住户。
两种意见的志愿者分别找到我,“理论”了很久。作为“代理楼长”,我不得不安抚双方。第二天,我把一个因为这个已经退群的青年志愿者拉回到群里,告诉大家求同存异。最终目的是共同努力,把“总阴”的防治成果留在大厦里。
在执行各种任务时,难免会与住户发生不愉快。比如核酸前期,有些住户会因为孩子睡觉、上网络课等原因提前或延迟下楼,影响整栋楼的核酸秩序或进度。这时候只能重申规则,让大家尽量遵守。群体的催促,必然会让个体居民产生想法;
大楼里的志愿者非常勤奋地送快递。有居民收到快递信息后,会问有没有志愿者帮他们拿。这种“送活”的方式让一些志愿者觉得不舒服,所以我会向居民强调,志愿者是免费的,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我们一天会安排两次送货,不要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