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母羊”、“小阳人”,不要把受伤当乐趣。
据媒体报道,近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爆发,感染人数增加,网络上的感染者名字也有所变化。有人把新冠肺炎的阳性感染者戏称为“小阳人”、“羊”,然后还有区分性别和年龄的“公羊”、“母羊”、“老羊”、“羊羔”。甚至有人在白色防护服的背面画抓羊的图。专家表示,这种称谓不尊重患者,有矮化、非人化倾向,容易造成歧视、排斥的二次伤害。
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Victor Klepp)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言语就像微量的砒霜:它们被无意识地吞下,似乎没有表现出任何效果,但过一会儿这种毒性就会显现出来。”从“小洋人”到“公羊”、“母羊”、“抓羊”,从最初的嘲讽,逐渐发展为歧视和排斥,一个已经处于困境的群体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被污名化和标签化。
事实上,真正有毒和被污染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使用语言的人和他们的思维方式。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凡人英雄的勇气、善良和奉献,也照出少数人的偏见、无知和自私。从某种角度来看,污名化新冠肺炎感染者也是一种需要下大力气防治的“病”。
经过两年多的抗击疫情,“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者”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如“小洋人”、“公羊”、“母羊”等。,看似嘲讽实则暗藏伤害和歧视——“我们”是安全的,但“他们”是危险的。
从麻风病到乙肝,从艾滋病到宫颈癌,从白癜风到抑郁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很多疾病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被歧视和去污的过程,新冠肺炎也不例外。
在媒体盛行的今天,针对感染者的污名化和暴力行为尤其令人警惕,这不仅会给感染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还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嫉妒医疗甚至故意隐瞒旅行信息的情绪。
从最初的“堵武汉人”到如今的“赶羊”,现实一再提醒我们,感染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关怀和支持。与治愈疾病相比,治愈对疾病和患者的歧视也不容忽视。对此,相关部门和平台应采取积极行动,及时制止和处理相关行为。
疫情下,我们需要的是齐心协力,保暖。善待感染者,就是善待自己。
选稿:李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