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园进一步解释说,“在涉及亲密伴侣暴力的调查中,许多问题都是主观判断。不同的被调查者对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属于暴力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且由于涉及到被调查者的隐私,会造成不同调查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对此类研究数据的解读应谨慎,一方面不应夸大其词,制造恐慌和对立;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数据为我们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不孕妇女面临的暴力。”
国内不孕女性遭受暴力的风险低于全球,但仍需引起关注在纳入本研究的30篇全球文献中,有3篇来自中国。根据这三份国内文件,过去12个月中国不孕妇女亲密伴侣暴力总发生率约为10.5%-26.9%,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性别平等水平相当好,所以暴力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需注意的是,这些以往的研究证据存在研究时间早、样本量小、缺乏代表性等问题。纳入研究的三篇国内文献,两篇来自河南,一篇来自香港,调查时间为2000-2005年,研究规模较小,需要进行更新的大规模研究。”王园园说。
据课题组介绍,目前,北医三院妇产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在牵头开展一项覆盖10个省份30个生殖中心的中国不孕妇女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不孕妇女在过去12个月内亲密伴侣暴力发生率为30.0%,其中心理暴力占23.9%,身体暴力占8.9%,性暴力占2.7%。按暴力严重程度划分,轻度暴力总发生率约为20.2%,重度暴力总发生率约为9.8%。"
课题组表示,本次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针对不孕妇女的各类暴力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以轻度暴力为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那么在扩大范围方面,亲密伴侣暴力侵害我国一般女性人群的情况如何?
《2020年第四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女性中普遍存在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仅为8.6%(较2010年下降5.2个百分点)。对此,课题组解释称,虽然调查方法和工具的差异使得两次调查结果缺乏科学严谨的可比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不孕妇女遭受暴力的风险高于正常育龄人群。因此,关注不孕妇女面临的家庭暴力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迫在眉睫。
如何应对不孕女性人群面临的家庭暴力风险?“家庭暴力往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医生也会在门诊发现不孕妇女遭受家暴,但这类妇女本身处于弱势地位,不孕有困难,更不愿意说出来。”王园园说,“而且,目前医疗机构缺乏相应完善的治疗机制,人们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往往缺乏引导。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如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对此,课题组建议在不孕不育门诊开展暴力筛查和咨询,建立专门针对不孕不育人群的暴力筛查工具和咨询策略;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联动机制,在医疗机构开展暴力筛查,与妇联、公安机关等机构和部门合作。另外,在不孕妇女遭遇暴力时,要提前介入和干预。比如对于一些轻微的暴力和家庭纠纷,可以考虑采取婚姻咨询、社区服务等一些强制的方式,尽量用更多的手段提供帮助。
“毕竟极端案例非常有限,大部分都是以轻暴力和纠纷为主。因此,提前预防和干预是最重要的,可以有效减少严重暴力事件的发生。”王园园说。
本研究还提出,应积极开展暴力预防和干预策略的多学科、跨部门和国际合作研究,为制定全球和各国的优先研究领域和政策行动提供循证依据。
同时,在《柳叶刀-全球健康》的社论中明确指出,巧姐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迫切需要将长期被忽视的不孕不育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纳入全球生殖健康和政策议程。
降低不孕家庭辅助生殖治疗费用负担对于研究中揭示的IPV问题,课题组指出,性别不平等是亲密伴侣暴力侵害不孕妇女的深层次根源,应从立法保障、政策执行、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解决亲密伴侣暴力侵害不孕妇女问题,进一步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和平等权利。
对于国内的情况,王园园说,“中国不孕不育人群遭受的家庭暴力大多是轻度暴力或者夫妻纠纷,所以要帮助他们解决生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