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病毒毒株的快速分离、病原体的快速鉴定、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共享,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家开展新冠肺炎研究、诊断试剂开发、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明确了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主要传播途径和气溶胶传播条件,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加强对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中,部署了‘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病毒感染与传播特征研究’等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新冠肺炎的致病机制,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协调国内相关优势资源,及时分发新冠肺炎菌株,协调高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研究资源,高效推进新冠肺炎基础研究。”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不断推进病原学研究平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离不开R&D平台的建设。近两年,我国建立了新的疫苗平台和佐剂平台,生物制造产业的生产工艺、原料、重要辅料和一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得到了发展。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以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疫苗、药物等创新R&D平台,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R&D和转化速度。“可以看出,奥地利疫苗的研发速度相比第一代疫苗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疫苗研发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首席生物科学家、国家副主席张云涛表示,在应对非典、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的过程中,中国针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应急体系逐渐成熟,能够快速反应。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研究,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病原学研究平台的建设。”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已建成呼吸系统疾病、病毒学、传染病防控、传染病诊疗、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110个高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的审查,将有力支持新冠肺炎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批准成立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新冠肺炎相关动物模型建设,为阐明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支持,加快建设3个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个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相匹配的临床研究能力,加快传染病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4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疫苗技术产业转化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成立。这是继去年12月4日中国首家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在深圳坪山成立后,广东省建立的又一疫苗R&D平台。“盘活”粤港澳疫苗R&D资源,有助于推进疫苗创新R&D和技术产业化,加快国产创新疫苗国际化进程,帮助国内疫苗行业孵化和完善原料、研发管理、临床试验、包装、冷链储运等上下游产业链。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R&D在疫苗、药物、检测等方向的布局。,并全力推动科学研究。”科技部相关司负责人表示,将借鉴防疫科研攻关经验,加快完善病原学相关基础研究支撑机制,不断优化原始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变异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