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和你儿子穿衣服吗(大健康观察)
——抗击流行病的那些“破防”时刻
本报记者熊健
近期北京出现聚集性疫情,社会上仍有零星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北京市进一步采取了更快、更严、更实的措施,控制疫情风险,阻断疫情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第一线,呕心沥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编织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感人的故事。“五一”出院了。
5月18日,“小五一”和妈妈出院了。
时间回到4月29日,在确诊的孕妇杨女士(化名)转院到北京地坛医院。这个时候孕妇随时都有可能临产。
患者一入院,分管医疗的院领导立即召集医务科和产科、感染性疾病科、ICU、儿科、麻醉科、输血科、护理科、院感科的主任,梳理流程,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抽调多名产科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24小时看护患者。
5月1日凌晨,新冠肺炎负压手术室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哭声。一个体重3600克的胖男孩出生了,他妈妈给他取名叫“小五一”。
为了精心护理宝宝,医院抽调了4名儿科医生和5名儿科护士组成医疗专班,24小时对“五一”进行监护、检查和护理。
喂食、睡觉、洗澡、擦拭、换尿布...“大白”妈妈时刻守护在“小五一”身边,记录着他每天的健康成长。晚上,“大白”妈妈轻轻拍着宝宝在病房里踱步的场景,成了隔离病房里最暖心的一幕。
母乳喂养是每天的“重中之重”,每4小时一次。随着孩子们一天天地成长,“五一”胃口极好,每次可以喝到75-80ml的牛奶。"看着他大口喝牛奶的样子,我们的心都软了。"护士长赵说,为“五一”洗澡,看着宝宝舒服的样子,也成了她坚守在防疫第一线难忘的快乐时光。
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和“五一”的母亲保持联系,经常在微信聊天里发孩子漂亮的照片和视频。看着孩子甜甜的睡脸,母亲担心焦虑的心踏实了。
5月的北京,北京地坛医院植被茂盛,树木茂密,每一片绿色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芒。对于孩子,“大白”妈妈们说,“我们最想感谢的是你们——‘五一’!是你们带来了希望之光,鼓励我们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尽最大努力。让我们也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500多天的坚持
2020年初,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从那以后,医生的领域已经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500多天了。
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田甜接待了许多病人。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收治的一位94岁的患者。该女性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叠加新冠肺炎重疾高危因素。有一天,为了观察治疗情况,田野在她身边等了2个小时。老奶奶笑着说:“有你看着,我就安心了,什么都不觉得,舒服地睡着了。”
在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奶奶很快顺利出院了。出院前,她对田野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从心底感谢每一个孩子这些天来对我的照顾。没有你,老太太,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出院。有你们在,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听到这里,田野瞬间“破防”,泪水模糊了她的护目镜。“这500多天里,我见证了太多医患之间的感人瞬间,无论你我。这种‘没衣服穿,没衣服带儿子’的真实表达,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坚守抗战一线的信心来源。”她说。
美丽的风景
家住北京朝阳临时管制区的张女士,在家中不慎摔坏了头。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不仅紧急处理了张女士的伤口,还开车送她去医院治疗,帮她办理各种手续。后来,张女士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这位志愿者姐姐叫柴然,是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她的名字很好听,有一颗真实善良美丽的心。”
自2011年加入北京友谊医院以来,柴然一直在急诊科工作。最近北京疫情反复,她住的小区从5月5日开始临时管制。想到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柴然觉得即使不能重返工作岗位,也要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于是,她联系了社区,申请成为社区志愿者,每天对社区内需要就医的居民进行初步评估,对需要外出买药的居民进行统计登记,协助入户采样医护人员核对信息。
5月16日,张女士前来求助。早上,她蹲在窗前浇花。突然,她不小心撞到了窗户的角落,头上划了一道口子,血流如注。但柴立即为张女士进行了紧急伤口处理:消毒止血,将断发压住,用敷料贴住伤口...简单处理后,考虑到张女士头上的伤口红肿,伤口被金属切割后可能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社区立即为她联系了附近的医院。去医院需要联系小区的急救中心,120救护车会把病人送过来。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柴然建议开私家车护送病人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