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外出证明,换了N95口罩后,柴然开车将张女士送到接收医院。从医院扫码挂号,到挂号找医生办公室,柴然一直陪在她身边。打完破伤风疫苗后,柴然还陪着她留下来观察。回家的路上,柴然对张女士说:“过两天你需要换纱布的时候,还是可以叫我陪你。”
柴然的体贴关怀让张女士很感动。回到家,她通过政府热线12345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给柴然写了一封表扬信。信中写道:“虽然疫情暂时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真善美的灵魂是没有边界的。虽然我出不了家门,但它给我展示了最美的风景。”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北京胸科医院就有这么一个大男孩,最近几天参加了12次医院分配保障任务。他叫李阳,27岁,入党7年。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李阳,虽然不善言谈,但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作为医院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李阳多次志愿承担疫情防控保障任务。他总说:“科里其他同事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我还没有孩子,我是党员。我去最合适了。”
凭着这份对他人的奉献,李阳支援了小汤山、丰台、昌平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今年5月开始,他先后12次参加医院的社区、乡村核酸采集任务。他凭借娴熟的技术,热情的服务和耐心的帮助,受到了同事和居民的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感动。
在一次海外核酸采集中,一位大妈和父母、丈夫骑着三轮车,停在核酸采集点前不远处,拿着一叠身份证跑过去扫码。“她问我能不能去三轮车接他们。我答应去那里。当时风很大,她赶紧扶着门,怕撞到我。我让他们张开嘴,老人的耳朵在背后。阿姨赶紧过来给老人示范,让他们抬头等我。”李阳说:“村里有个孩子,才三四岁。虽然摘完之后有点想吐,但是摘完之后马上就戴上了口罩,很有礼貌的对我说谢谢。这些事情让我在工作中充满动力。”
有好几次我工作到很晚,几个叔叔阿姨都向李阳表示感谢。“我心疼我们这么晚了还在收集核酸,问我们热不热,渴不渴。在这样热烈友好的气氛中,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李阳说。
病房里的墨宝
5月18日,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的“艺术夫妇”出院。这是一对擅长书画的老夫妻。在离开医院之前,他们为医院留下了许多墨宝。其中一句话是“加油北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谢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4月30日,刘先生和他的爱人杨女士同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并住进了医院。刘先生76岁了。由于他有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刚入院时,医护人员加大了对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刘老师摔伤分数高,护士对他特别关照。“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脚下,注意不要滑倒。”值班护士再三交待。
杨女士刚进医院的时候,感到焦虑和内疚,晚上忍不住悄悄抹眼泪。“我在巡视病房时,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其实阿姨主要是需要一种缓解情绪的方式。”护士长加了杨女士的微信,希望能帮她进行“言语治疗”。聊天中,她发现夫妻俩在书画领域有很深的功底,平日里都喜欢画几笔。但是这次由于入院匆忙,他们没有管好材料和用具。
于是,医护人员就去帮家长买了相关的器具。砚台、毡、毛笔、毛笔、宣纸、颜料等书画资料被迅速运进病房。
这下,夫妻俩情绪高涨。特别是杨女士,自从她的绘画工具到来后,她就一直沉浸在创作中。
杨女士住院期间,适逢国际护士节,为医护人员创作了多幅书画作品。“被温暖着,看到患者用各种方式充分理解我们,让我们感到骄傲和满足。”孙丽霞说。
出院前,刘先生夫妇还收到了医院送的一份礼物,一份爱的证明——“谢谢!是你们的大爱给了医护人员更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抗击疫情,一起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