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的朱奶奶是她所在社区的名人。她骑自行车的白发身影是小区的一道风景。去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一向坚韧的朱奶奶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病情刚刚好转,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老人和孩子分开了。每周去医院复诊,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成了居委会关心的事。
这时,一个一直在小区忙着抗击疫情,涉及物资搬运、核酸检测、楼宇管理的身影及时出现在老人身边,她的私家车成了老人的车。她就是市供水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剑锋。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后,她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加入了防疫工作,成为社区建设负责人和物资搬运志愿者。4月16日,接到下沉通知后,她第一时间到达岗位。从此,她又多了一个身份——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突击队队长。
内聚合力
守护党员“倡导者”
党员是社区防疫工作的骨干力量。社区封闭初期,志愿者人手不足,组织性不强。面对4000多名居民核酸检测、物资发放、寻医问药的需求,她和3名骨干党员志愿者将社区志愿者队伍分为楼管组、核酸检测组、北门快保组、综合保障组。
沉入居委会后,她对社区345名党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建立了社区党员微信群,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抗击疫病志愿服务工作。她成立了党员物资发放组,把党员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物资发放工作中,全力打通保障供应的“最后一百米”;她给忙碌的大楼领导送去党员助手。除了协助楼领导完成楼群管理,她还要求助理们在楼群的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上主动发声,积极宣讲疫情防控政策和上级工作要求;她采取临时招募的形式,成立了党员社区巡逻队,宣传最新的社区管理政策,劝告违反管理要求的居民,凝聚社区的抗疫力量。通过对党员的组织管理和广泛动员,“我是党员,我先走”的理念成为社区党员的共识。大家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充分展示党员的力量和形象。
向前冲
一个身兼数职的超级“志愿者”。
“她是我们社区志愿者中的超级队员,全能战士,核酸检测,物资发放,建群管理。她能应召而战。”志愿者华政说。
几乎每一次核酸检测,都能看到刘剑锋的身影,尖叫,杀戮,维持秩序,四五个小时不间断。穿着闷热的隔离服,她不停地喊着“把核酸代码准备好”、“把手机屏幕调亮”、“保持2米距离”……她自嘲,“感觉自己像个复读机。”偶尔遇到怕被核酸检测感染的居民,她会主动沟通,全程跟踪杀灭过程,打消居民顾虑;遇到不理解、不配合核酸检测的居民,她就耐心宣传上级政策,安抚情绪。核酸检测结束后,她成了抗原试剂贴标签、包装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往往一做就是几个小时。但她依然不怕疲惫,哪里需要她,她就会出现在哪里。
4月18日晚,北门快递集团迎来了封控“满月”的最大挑战——指定小区团购。4辆20多吨物资的货车从18: 00开始陆续抵达小区,工作量激增至平日的十倍。她一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就顾不上吃饭了,一头扎进了卸货、消毒、分拣、运输的战场。车堆得像堆积如山的货物,一次又一次地简单交付。她和其他下沉干部、北门快递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在社区筑起了一道抵御疫情的坚固防线。当最后一车厢物资运完,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
关心群众
答疑热线“服务器”
“在我们社区,有126位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在网上购买食品和药品。如何照顾好老人,是摆在我们居委会同志面前的一个课题。”导演鞠旭芳说,“下沉干部的到来,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刘剑锋同志自觉承担楼里老人的药品登记、生活用品购买等工作,还主动陪同社区89岁独居老人每周就医一次。她的电话成了老人们口中亲切的“小刘热线”。
尤其是社区党员微信群建立后,她的微信也成了居民咨询求助的热线。她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劝说拒不配合的确诊病例如期运送到隔离点,安慰在家焦急等待核酸检测的秘密工作者,安抚因对通行证不满而激动的居民,帮助因封控而生活困难的群众...每天晚上8点,她准时和居委会其他下沉干部开会,学习贯彻上级最新政策,讨论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商量解决办法。针对居民的政策咨询、信息公开等需求,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起草出台政策,答疑解惑,在抗疫一线架起了社区与居民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