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市定制商业保险的特点是“一城一策”,但“上海包惠2022版”也带有其他城市有益经验的影子。比如增加境外特药保护,“这是借鉴北京等友好城市的先进经验,提高患者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的可及性。"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今年,家庭互助账户的最大投保人数量从6个增加到7个,更好地覆盖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个人医保账户可为本人及6名直系亲属(本人父母、配偶、子女)投保上海市医保。
如何长期做好事?
不少市民注意到,今年“上海包惠”的保费也从115元涨到了129元。对此,共保体解释称,商业保险产品的保费价格是根据保障方案和经营情况确定的,保障责任“两增一扩”是今年价格小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那么,明年保费还会继续上涨吗?顾云表示,未来保费仍将根据最终保障方案和实际运营情况决定。政策出台后,共保机构将及时向社会公布。“但价格还是要亲民、惠民,因为它的本质是普惠”。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包惠”赢得了广大市民,特别是老人和病人的认可,但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担忧。面对理赔过程中的个别纠纷,共保体表示将始终贯彻监管要求,规范运作,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强运维、咨询投诉等实力设备,为市民提供统一、规范、标准化的投保、理赔各环节服务,保质保量做好各项服务。
去年“上海包惠”的高赔付率也让业内人士担心第一年“赔钱”的情况,影响其可持续性。针对这些讨论,顾云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认为其派息率符合预期。而且现在手术还没完成一年,谈‘会不会超赔’还为时过早。”
她指出,“上海包惠”的设计原则是“保本微利”。从一年来的实践来看,取得了较高的赔付率,符合项目的初衷。
对于惠民保险产品来说,过高的赔付率会影响可持续经营,过低的赔付率会使投保人的获得感下降,不利于普通大众。如何平衡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保险公司表示,“沪惠宝”的实际赔付率和客户满意度较高,真实反映了产品的收益。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的保险意识很强,对商业健康险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比较高。另一方面,产品设计合理,需求针对性强,减轻了公费医疗保险范围外的医疗费用负担。一个真正受到市场欢迎和认可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人投保,从而达到收支平衡,保证稳定持续发展。
徐贤也认为,类似“惠惠宝”的惠民保险产品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广大民众的认可和广泛的参与率,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注重费用控制,参与被保险人的健康生活和健康理念引导,这样产品的运营才能持续,社会效应才能发挥,人们的获得感才能提高。
他建议,“未来的产品设计可以进一步着眼于普通大众的一般健康保障需求和财务压力的分担,同时兼顾医疗技术、保险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态调整。”
选稿: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