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即将来临。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有效防控职业性中暑,减少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尤其要注意医护人员、社区防疫志愿者等一线防疫人员,避免高温天气下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导致中暑。
《通知》要求,各级工会要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统筹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提前形成合力。同时,要求各级工会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群众监督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协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制定防暑降温工作计划和高温中暑应急预案;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集体合同或者专项集体合同;要督促用人单位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组织职业健康检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
《通知》强调,各级工会要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统筹利用各方资源,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夏季疫情与高温天气因素叠加对职工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开展“送清凉”等活动,对夏季在室外作业的物流、电力、建筑、环卫等行业和有生产性热源、高温的作业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送清凉资料、政策宣传、体检、法律维权、健康培训等活动。要积极拓展“司机之家”、户外工作者服务站点、工会援助(服务)中心等功能。,以新的就业模式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户外工作者在炎热天气避暑提供便利。
各级工会也要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深入开展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员工的职业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普及防暑降温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员工了解高温的危害,掌握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方法,切实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确保员工安全度夏。
高温天气是指地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高温作业是指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中进行的作业。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发〔2012〕89号),用人单位应当做好高温天气下职工的防暑降温工作,并向相关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部门制定实施。近年来,不少地方提高补贴标准或延长补贴时间,明确规定“不得用东西填钱”。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