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d/file/2022-06-23/c22b77cc247ff45bf5c5e13c17b98779.jpeg)
其中以全身感知症状最为常见,包括疲劳、疲劳后身体不适、发热、多汗、低温等症状。
此外还有胸闷、心悸、心率过快、胸闷、肌肉疼痛、关节痛、腹泻、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咽痛、脑雾(即大脑无法形成清晰的思维和记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等症状。发生频率超过50%。
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长期新冠肺炎”
为什么有些患者有“长期新冠肺炎”,而有些患者没有?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病毒已经被排出体外,但体内的细胞在感染过程中受到了损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修复。
研究人员还发现,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长期新冠肺炎”的持续时间和发生概率。
根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布的报告,“长期新冠肺炎”与年龄显著相关。总的来说,年龄越大,“长期新冠肺炎”的概率越高。从性别来看,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现“长期新冠肺炎”。
此外,如果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前身体和情绪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感染后出现“长期新冠肺炎”的概率更大。
[/s2/]疫苗可以降低“长期新冠肺炎”的概率[S2/]
面对“长期的新冠肺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目前,接种疫苗仍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但必须完全接种。同时,确诊后接种疫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期新冠肺炎”的症状。
目前,没有明确和系统的方法来治疗新冠肺炎的后遗症。中国新冠肺炎友好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的后遗症负担仍然相当高,两年后,整体健康水平仍低于普通人。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长期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正因为人类对新冠肺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还有太多的未知数,所以如果贸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还是有很大的风险。至于中国,我们依然坚持“动态清零”,依然坚定不移。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保持清醒、保持斗志,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
(转自:上海奉贤)
选稿:吴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