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晨报编辑部收到了宝山吴淞街道60岁读者陶明的一封手书,以及他的《社区防疫》手稿。周和取得了联系,和他聊了聊,很是感动。几年前因为中风,陶明只能用左手写字,但他的笔依然苍劲有力,手稿是手写的。启封后,他去打印店请人帮他打成电子版。手稿有六张A4纸,外加一只手写信。
陶明在信中说,他之前获得过上海好新闻三等奖,1980年和别人合作录制了一年的立交桥通车。他之所以开始这篇写作,是因为在公交车上听到了相关的对话,然后咨询了之前在报社工作过的朋友,并跟进。有居委会工作人员提供了数据资料,大多是他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他打电话的时候,因为身体不适,连话都发不清楚。“虽然说不清楚,但是心里清楚”,他说如果不是因为中风,他之前都是亲自投稿的。
若有所思得知,陶明上世纪80年代在环卫单位做通讯员,正值壮年。他喜欢写文章,尝试给当地的报纸杂志投稿,比如《解放日报》、《青年报》、《电视台》,一写就是三四年。原来他是一个白衣飘飘时代的文艺青年,他的话一般般。他看书的时候可以做笔记,工作的时候不太喜欢写文件。他甚至请病假去采访和写文章。十几岁时,他被诊断患有心脏病。医生断言他活不到三十岁,所以他决定做他喜欢的事。"看到文章发表我很开心,我的病好了一大半。"
后来,他做了点小生意,卖衣服、地毯等。,而且开饭店也亏了钱。写文章不是他的副业,稿费对他来说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精神寄托。他当年也有笔友和诗友,曾经在南京路和淮海路周边的巴黎咖啡馆经营沙龙。不幸的是,他丢了通讯录,和老朋友失去了联系。
陶明所在的社区老人占2/3。他今年刚好60岁。他单身,未婚,无子女。原因是他有严重的心脏病。“我不想伤害别人。我谈过了。三个都出国了。”“我很后悔当初做了,但现在没有了。大家都觉得挺好的。”他有事就去居委会。他说,搬迁后买了医院对面的房子,不想惹麻烦。封闭期间,感谢居委会,物资一直充足,由吴淞街道志愿者清点购买;还有一个购药群,居民在里面交换需要的物品,病历和社保卡上交由社区配发。
陶明因为右手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秘书和志愿者们给他送饭和分发药品,甚至在分发药品之前给他自己的药品。他说他不好意思把它们写进手稿。此外,这位68岁的党员骑着摩托车到处跑,当他遇到不满意的居民时,他擦着眼泪继续工作。他75天没回家看小孙子,这让陶很感动。封闭期间,他也抱怨过,但对他所在的街道和居委会有信心。书记和志愿者说“有困难就说出来”“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
现在他会出门去小区门口送外卖,打理小店生意,顺便锻炼腿脚。陶渊明告诉周,他想写下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下周就出去看看。他昨天去了医院,他要把医院里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什么30多年后又开始写作?他说锻炼双手是一方面,文字带来的精神力量给他安慰。现在他所在社区的老人活动室不对外开放,但工作人员允许陶明把它作为自己的书房。他回忆并记录了社区抗疫的纪录片。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创作,周很期待~
以下是陶明3000字社区防疫纪录片↓
疫情防控进行时
...小喇叭编织的疫情“防护网”
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守住社区防线,在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滨新村居委会的号召下,社区党员、社会各界志愿者、网格员组成了9人疫情防控巡逻队。他们像移动防护墙一样手持“小喇叭”,不间断穿梭于小区和楼道,提醒居民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宣传防疫知识,向居民发出防疫“最强音”,为社区编织。
张贴通知等。只是基础工作。我真的希望居民“暴露”出来,并真正提高警惕。我真的不得不用一些“老办法”,巡视组组长李强说。
“这些天是特殊时期。你们都老了,抵抗力弱,尽量少出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小区关门了,请待在室内……”类似这样的劝导场景每天都会出现在小区的各个角落。大喇叭和小型移动音箱发声,“小音箱”也起了很大作用,老办法也能出新效果。
年轻人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很方便,但是社区里有很多老年人不出门。老海滨老年居民占三分之二,可能无法及时获得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政府部门和社区防疫政策的宣传和传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