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公厕的温情与善意
葛师傅在江月路公厕干了10年。疫情防控下,虽然公厕的日常工作增加了,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为邻居服务的心。
每天早上4点,葛师傅起床做抗原,然后感觉附近的社区卫生中心在做核酸。四点半,他到了公共厕所,开始杀人打扫卫生。有时它在5点钟之前对公众开放。“现在夏天,老人起得早,我们可以尽快开门。晚上等到21点多,最后一个用完了再关门。”
周围的邻居都看在眼里,有时还会给葛师傅送水防暑降温。“这是我的心声,但我们真的什么都不缺。在特殊时期,我们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作为江月路公厕的负责人,葛师傅对这份工作很有归属感。“十年前我入行的时候,家里人不太理解,说太脏太累。”
十年来,葛师傅把公厕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来往的老人也成了他的“邻居”。他把环境卫生搞得越来越好,还评上了最美厕所。这种荣誉感让他更加坚定了把公厕做得更好的决心。
“我也是工人,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平时去外面的公共厕所应该会让大家‘方便’。”葛师傅说,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也要在公厕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因为扫码登记都是防疫手段,最后大家“方便”一点更方便。这就是城市的温度!
来源:深思上海作者:荀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