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医保目录今年底统一:“没钱”是谣言,多方博弈才公平。
从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到集采后仿制药的大幅降价,再到地方目录的关闭,一场影响患者、医保基金、医药行业的深远改革正在加速推进。按照既定时间表,我国将在2022年底前基本统一全国医保药品范围。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进行地方医保目录清理工作。在短暂的过渡期后,地方医保目录中现有的数千种产品将停止报销。
医保目录改革后患者报销会有哪些变化?医保取消地方目录是因为“没钱”吗?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医保行业人士表示,各地医保目录陆续停止后,确实会有大量药品转出医保报销范围。但是,国家医保局之所以启动这项改革,并不是因为医保“没钱”,而是为了促进医保的公平。
“给参保人报销是医保的底线。从目前医保基金的收支情况来看,只要未来不出现大规模的非常支出,5~10年内,尤其是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后,医保基金支付患者看病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状况会更好。"当地医保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报销待遇如何变化
自2020年国家医保局启动清理地方目录改革以来,已有不少乙类医保药品退出地方医保报销。患者到医院就医时发现这些药品不在医保目录内,面临换药或自费的问题。有些患者会把原因归结为医保“没钱”。最近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份涵盖近千种药品的“医保不支付”清单。
上述医保局负责人表示,规范医保目录与医保基金数额无关。这是国家统一的政策。国家医保局要求三年内消化完所有省级目录,2023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目录。
根据2019年8月印发的《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从2020年起,各地要按照第一年40%、第二年40%、第三年20%的比例,逐步调出原省级药品目录中按规定增加的乙类药品。今年6月30日,医保地方目录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节点。
东南大学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表示,网上流传的“医保不支付”名单是虚假新闻。在现行的国家医保目录中,医保不支付应有明确的措辞和理由。除非这些药品具备这些特征:一是被药监局取消上市资格,明确排除在准入名单之外;二是临床效果很差,有更好更便宜的替代品;第三,有证据表明存在临床滥用,严重影响安全。这样,药品有可能被排除在医保待遇清单之外,但也必须有正式文件出台,而不是仅仅将部分药品排除在报销范围之外。
各省在清退地方目录时,都出台了非常详细的药品目录,明确列出哪些药品医保不再报销。
最近一个慢性病患者告诉第一财经,他经常去医院开降血脂的药。以前开进口药,现在只能开国产药,一个月只要5块钱,个人只要1块多。他觉得这个药很便宜,想开原研药,但医生告诉他医保“没钱”了,只能报销便宜的仿制药。
张晓说,医院和医保部门应该向患者做出相关解释,以免让他们产生误解。但在实践中,这项工作做得还不够,医院和医生也不一定理解医保目录改革对促进制度公平的意义。
张晓认为,即使各省因为退药时间“切中要害”而将部分药品排除在国家《目录》之外,也会积极寻求替代方案或方法。各省在制定消化方案时,会对每种药物进行权衡评估,国家目录中会有替代药物。但如果医生和患者坚持使用原研药,而不是国家目录中的药品,就可能出现所需药品无法报销的情况。
他还表示,被保险人的反应本质上是一个“福利刚性”的问题。国家药谈后,一些跨国药企因为不愿意降价等原因,将其药品排除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外,只在零售药店销售。患者不得不自费购买,一些药物退出了中国市场。国家医保局的职责是保基本。用仿制药替代价格昂贵的原研药,也是国际医保的通行做法。目前并不是因为医保局没钱。
第一财经在采访中了解到,最理想的状态是,即使医保不报销进口药,医院也可以因为患者的用药习惯而提供进口药。但实际上,集采后,很多医院出于“药占比”的考虑,不再销售进口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也是患者不满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