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本市博物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博物馆在恢复开放后全面落实员工和观众相关防控措施,进一步提升新冠病毒防控精准性,确保社会公众和文博工作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制订本工作指南。
一、总体要求
1. 各博物馆应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本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根据本市防控工作部署和疫情动态变化情况,全面统筹落实本馆疫情防控和开放服务工作。
2. 各博物馆建立恢复开放和疫情防控工作机制,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管理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层层压实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要强化协调联动、疫情监测和信息报送机制,明确各部门具体职责,按照“一馆一策、一馆一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本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恢复对外开放的工作规范及应急预案,加强演练,确保有效实施。
3. 应根据全市疫情防控情况,按照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允许开放后,逐步有序恢复开放。鼓励博物馆在恢复开放后,采取门票减免、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向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服务。
4. 根据“三有三分三防”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属地党委、政府发布的地区疫情风险等级,科学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在高中风险疫情等级地区、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的合围区域或阳性感染者轨迹相关的文化旅游场所,应在完成新冠疫情相应的管控措施后,方可恢复开放。
二、员工健康管理
5. 实现员工防疫管理全覆盖,对进入场馆的各类工作人员,实施无差异化疫情防控管理措施。严格落实测温、验码等防控措施,做好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及时掌握各类人员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做好全体员工的每日测温登记,上岗前测量体温和核验健康码,一旦发现体温异常人员(≧37.3°C)不得入馆;下岗时再次测量体温,确保健康上岗。组织直接接触参观人员的工作人员每日1次核酸检测,其余工作人员每两日开展1次核酸检测,每日1次抗原检测,并做好记录,如属地防控部门要求的核酸及抗原检测频次高于上述的,从其要求。密切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调适,倡导员工适度锻炼,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6. 员工健康监测要落实“四早”原则 ,发现员工有咽痛、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的,劝其立即前往就近具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做好后续排查诊疗情况的跟踪。要积极推进疫苗接种,馆内工作人员应按照“应接尽接”原则,完成新冠肺炎疫苗全程接种,对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应完成疫苗加强针的接种,未接种加强针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应安排非一线岗位工作。
7. 各博物馆应当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及时采购抗原检测试剂、一次性帽子、医用外科口罩、KN95/N95口罩、手套、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一次性鞋套、医疗废弃物袋、消毒剂、消毒器械等防疫物资以及必需的生活物资。建议可按照场所类型、规模、风险评估情况和使用量,按照14天以上用量进行储备。
8. 严格上岗工作规范,要完善场所区域划分和岗位设置,固定岗位、固定区域、固定人员,避免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的直接接触。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根据与外部环境接触程度,对不同工作区域实施不同的防护标准,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全程戴好手套,规范佩戴口罩,高风险岗位可额外采取佩戴KN95/N95口罩、佩戴护目镜/面屏、隔离衣等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口罩应4小时更换一次。
9. 加强办公区域卫生管理,办公区域确保有效通风换气,办公室内应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人员聚集。员工用餐采用分时段就餐或分餐制。餐桌应加装隔板,实行隔位、错位入座。
10. 强化疫情防控培训。恢复对外开放前,应通过网上培训等形式,开展疫情防控的全员(特别是新员工)安全教育专题培训,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开放一线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达到应知应会,并具有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恢复对外开放后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疫情防控全员培训与演练,提高员工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敏感度和处置能力。
三、场馆管理
11. 恢复对外开放前,应根据本市及属地疫情防控形势,结合本场馆自身实际,对展厅开放、区域开放、团队接待、教育活动、讲解讲座等进行防疫安全评估,不符合开放条件的展厅、展区、展项和相关服务,应暂不对外开放或提供服务。裸置文物较多且在消毒时无法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展厅或展区,应暂不开放。观众餐厅、影剧院等按照《本市餐饮服务业复商复市疫情防控指引》(第三版)、《本市电影放映场所疫情防控指引》(2022年7月版)和《上海市剧院等演出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2022年第一版)要求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