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介绍称,游泳者在游泳过程中,无法体验到尿素指标是否超标,必须经过人工采样,送到实验室检测后才能知道该指标是否超过国家标准。
“尿素中含有氨的成分,能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产生反应,形成氯胺类的物质,对游泳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尿素指标超标也会导致藻类生长增速,且容易消耗水中二氧化碳,使本来比较清澈的水变得相对浑浊。”该负责人说,为了控制尿素指标,游泳场所需要定期补充新水。
泳池消毒水味道重,余氯不达标不安全
除了尿素指标不符标准外,在多地公布的游泳场所水质抽检结果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达标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游离性余氯是指游泳场所的池水经过加氯消毒后,接触一段时间,在水中余留的有效氯。它是泳池水中消毒的“活性物质”,是监测游泳池是否消毒到位的重要指标。
2019年我国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要求人工游泳池游离性余氯含量为0.3毫克/升至1.0毫克/升。在这个范围内,游离性余氯含量既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又可以保证消毒效果,杀灭池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抑制池水中藻类生长。
“余氯保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保证水质的消毒效果,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含量过低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佳,不能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细菌;含量过高则可能对人体的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甚至会导致气道产生过敏性的症状。余氯还会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深圳卫健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暑期,四川、湖南、云南、安徽等多地传出,有儿童在公共泳池或游泳馆游泳后,感染腺病毒患病的消息。
河南省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腺病毒污染的水传播,一般发生在人群密集区,像医院、托幼机构、公共泳池。腺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56℃就会失活。游泳池内温度低,腺病毒会停留一段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的接触导致感染。泳池须严格消毒,保证卫生状况,中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漂白粉、84消毒液等,均可有效杀灭病毒。
记者注意到,为了加强消毒效果,一些泳池大量投入含氯消毒剂,导致游离性余氯含量超标。
采访中,多位游泳爱好者向记者吐槽称,泳池的消毒水味道太重。
“游泳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皮肤也会感觉不适。”张琛说,他7月中旬在一家游泳馆游完泳后,多次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且多日未见好转。
记者向业内人士核实得知,这种刺鼻的味道很可能来自三氯化氮。这类化合物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池水中的尿素水平超标后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发生了反应,会刺激游泳者的眼睛和鼻子。
“目前国家要求游泳场所定期对水质进行自测。低了要补充,高了要稀释,从而将余氯控制在有效范围内。”这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成本偏高影响换水,水质安全标准难控
想要从根源上保持泳池的水质优良,通行的做法是换水。
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游泳培训基地时,对方称其使用外溢循环,24小时一直在换水,每天会有三分之一的池体水量流走作更换。另一家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称,其所在泳池使用溢水循环,每两个小时循环一遍,每周日晚换四分之一的水量,基本上3天至1周可实现一次水更新。
然而,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实中一些游泳馆全部换水的概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高额的换水成本。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一个25×16×2米的半标准泳池,如果蓄满水,成本至少需要数千元。此外,泳池必备的净水循环系统、加热系统、消毒剂、杀藻剂、PH调节剂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翔在北京多家游泳馆工作过,他现在所在的半标准泳池,每天撒药、净化系统要花费三四百元,此外还要对泳池水质进行酸碱度测试,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值内。“如果要全换水,从换水、蓄水、加热到撒药、净化等整个流程下来,时间要三四天,而且换水当天泳池一般不能使用,这些都是成本。”
李翔还发现,一些游泳馆一两个月不进行全换水的现象很常见。尤其到了暑期,一些游泳馆开设了游泳班,更不愿意因为全换水而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游泳馆为了招生,会宣称自己一周换一次水,但基本都是放掉一部分水再加一部分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