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上海社区康复中心:“家门口做康复”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
在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岁的季奶奶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今年9月,她外出买菜,被助动车带到、摔倒,送至嘉定区江桥医院急诊,经查后诊断为“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9月14日,老人在全麻下接受了左侧股骨粗隆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手术很顺利,为寻求进一步康复治疗,9月19日,季奶奶住进了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也是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刚来医院时季奶奶很焦虑,平日里身体硬朗的她,一时无法接受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能行走的事实。”康复治疗师徐人杰比季奶奶稍早来“报到”,1999年出生的他今年6月刚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因为学的是康复医学,他毅然选择投身社区康复事业。“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啊?”这是季奶奶见到徐人杰说的第一句话。“您别急,接下来几天,我会带您在床上进行一些活动,先把肌肉力量练起来。”徐人杰耐心安慰。“有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一定全力配合你们治疗。”事后证明,老人不是随便说说的。万里社区的康复团队根据老人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康复计划,并使用中医手段辅助治疗。“对骨折术后患者,除了主刀医生明确表示要制动的,早期床上运动是很有必要的,能为患者重新站立、行走打下基础。”徐人杰说。万事开头难。就在治疗后第二天,老人眉头紧锁。“徐医生,我的左大腿好痛,是不是运动量有点大?”“肌肉酸痛是因为骨折后长期卧床、重新活动后肌肉不耐受,我给您揉揉……一定要再坚持几天。”徐人杰耐心解释。81岁的“模范学生”与22岁的“康复新兵”磨合得不错。转眼到了国庆假期,徐人杰给季奶奶布置了“假期作业”:训练一套动作。假期过后,徐人杰刚回来上班,就见到这样一幕——“徐医生,快来看,我要给你一个惊喜!”季奶奶话音刚落,就直直抬起了左腿,展示着自己的“康复成绩单”。“真是太好了,再练几天,您马上就能站起来走路了!”徐人杰很兴奋,他事后告诉记者,这是老人第一次纯靠自己的力量抬起左腿。对她的康复之路来说,这是个里程碑级的成果。之后的半个月,季奶奶康复信心越来越强,身体运动能力也越来越好,到10月下旬,她已经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独立行走,康复团队开始给她安排另一个康复训练项目——走楼梯。“老人平时独居,家住三楼,没电梯,所以我们告诉她走楼梯的要点:把重心放在健康腿、站立不稳时学会‘借力’,将损伤最小化。”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邹钒从一家三级医院“跳槽”、加盟万里。他告诉记者,在康复评定中,有一条叫做患者职业测定。也就是说,康复团队会询问患者发病前的职业或生活场景,相应康复训练就是为了让他们真正重返社会、重回生活。“我年轻时就是一个要强的人,我不能接受躺在床上、别人喂饭度过下半生,那不是活着该有的样子。”对于社区医护,季奶奶有说不尽的感谢,“在我无比失落时,是他们用专业技术让我重新站起来。”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康复医生也跟记者反复强调这一点:如果说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尽可能“活下来”,那么康复就是让患者“活得好”,活得更有质量。患者脑梗、心梗后,经过急诊手术救了回来,但却从此躺在床上、再也走不出家门,这不是医学治疗的根本目标。治疗之后,康复得跟上。因为季奶奶的出现,徐人杰对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更有信心。这是他将学校所学用于患者、相信康复让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个案例,他很有成就感。
▲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示范中心内的多功能训练板。“如果能早点介入康复,他们不一定就这样躺在床上”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于今年9月5日正式运行,迎面墙上的一句话很醒目——“给我一份信任,还你一份健康”。它不仅写在墙上,也写进了患者的心里。47岁的老庄是一名司机,因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腰部疼痛难忍,腰椎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无法站立。老庄曾在多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多年来,只要腰痛发作,他就吃止痛药,但近来在服药后胃痛明显,熬不住了,只得到桃浦社区医院求助。“这是长期劳损导致的严重腰肌劳损。”康复团队给老庄开出处方,并督促他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避免久坐。经过四周康复加中医药治疗,老庄的腰痛缓解了,此后近半年随访中,康复团队对他的居家康复治疗进行了针对性指导。目前,老庄已有半年没有再犯病,同时因为半年没服用止痛药,消化道症状也缓解了。“老庄这样的患者在桃浦社区不是少数,很多患者比他年纪大、病情重。”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杜逸梅说。杜逸梅与同事们对这种康复需求的获知,源于偶然的“入户”经历。原来,随着上海市试点长护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失能情况评级工作,就因这份工作,社区医务人员敲开了一扇扇房门,结果发现,“社区里居然有这么多脑梗、中风偏瘫后的患者,如果能早点介入康复,他们不一定就这样躺在床上。”储备培养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康复师,送医生去华东医院、华山医院学康复,送护士去学康复护理……由于布局早,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入选了第二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诚然,社区康复中心发展要有“后劲”,离不开人才与学科建设。“起初我也担心,除了老人热衷理疗,年轻人是否会走进社区,给我们一次机会?”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唐岚说。让她意外的是,有一天她遇见一名40多岁的白领来做心脏体外反搏康复训练。离家近、环境好、排队少……在这位患者眼里,社区康复虽然还在建设提速阶段,但吸引力着实不小。两年来,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康复服务近20万人次,平均年龄56.8岁。“要留住患者,最根本的还是对专业的认可。”在唐岚看来,获取预期疗效,居民对社区康复的接受度自然攀升,但社区康复整体学科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上级医院辐射。目前,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和仁济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东方医院康复科、心内科,以及公利医院康复科和全科等积极联动,为患者打通“上下转诊”的通道。“常规康复要留在社区,疑难重症转到三级医院评估后、再回到社区。”华东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徐国会认为,如此良性互动才能帮助康复医学走得更远。华东医院康复团队经常“下社区”,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潘毓健每月定期到嘉定区迎园医院开专家门诊。“通过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希望带动区域康复能力提升。”徐国会说,带教中也会选拔社区“好苗子”,然后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加以培养,许多课题也会与社区联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