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上海社区康复中心:“家门口做康复”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
走访的社区康复中心多了,徐国会也不禁赞叹,“论设备,有些比我们医院的还好!”但眼下,社区康复“热起来”,徐国会也深悉其背后的困境——依旧缺人!采访中,多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对康复人才表达“渴求”意愿。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柳甚至透露,已将康复医生招聘信息“置顶”,但有意者寥寥。多名三甲医院康复科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康复医学依旧算“年轻学科”,“重治疗、轻康复”的传统观念一时难以纠偏,客观上造成康复人才短缺、选择康复医学的医学生较少、康复医师薪酬待遇有待提高等种种关联因素。直到汶川地震后,我国康复医学才算经历了一次大发展,而走到今天,多家大型医院的康复人才依然紧缺。“每年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康复专业学生本来就很有限,且大多流向二三级医院,还有多少人能留给社区?!”有业内人士如此剖析。因此,在政策层面,上海近年来不断通过医联体建设等,加大对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康复人才开始主动“回流”社区。孙华原先就职于某三甲医院,2012年来到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今年正好十个年头。在这里,孙华有自己的“粉丝”。“一些居民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事事关心我,有任何问题也习惯来问我一句。”孙华说,和在三甲医院从医不同,社区给他的感觉很不一样,“与居民接触时间长,很多时候觉得他们就像老朋友,很有人情味。”扎根社区康复三年,王伟的这种感觉也日益强烈。“在大医院里,为让更多人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床位必须要‘转起来’,但对康复病人来说,这个以天计算的周转率是不够康复的,而社区可以好好做。”其实,王伟也正是带着这份对患者需求的“嗅觉”,投身到自己家门口的社区医院。2019年8月,意气风发的王伟来到闵行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当时新购置器械还没拆箱,我跟装修自己的新家一样,设计器械摆放位置、病区流程。”王伟不担心“没病人来”,她耐心接待每一个探头进来询问的患者,还免费给居民做康复。记得当时有一名患者手抬不起来,她一点点查,发现是颈椎病导致神经压迫,给予消炎消肿康复治疗,第二天患者就不疼了,第三天,患者提着两大袋白菜回到康复科,“这是我自己种的,你一定要尝尝”。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病例,积攒着这个社区康复中心在居民心中的口碑。如今,这里的康复治疗量明显上升,康复医生、治疗师队伍不断扩容,年门诊量达到2000人次左右。两年多的时间,王伟只有“单休日”——每周六除了半天门诊,还得去康复病房看看患者,如今正在推进中的示范性康复中心建设,更让她“忙起来”。和边工作、边接受采访的王伟聊着,记者也真切感受到了社区康复蕴含的温度。俗话说,“很多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居民到哪里养病?康复是一个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场域,而人,本身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生活场景、康复需求。眼下,上海在全市构筑的社区“康复网底”,正努力走近居民身边,带去康复理念和实践,为一个个有需要的家庭接续新的希望,尽可能让每一名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