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妈(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在我国“隔代带娃”的现象并不罕见,老人帮忙搭把手带娃,不仅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同时也能让老人享受一些快乐时光。
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在提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大多会觉得幸福感满满,毕竟老人们的宠溺要比父母更多。
而老人带娃也有差别,有的宝妈乐意让亲妈帮忙,而有的宝妈则求助于婆婆。
相对而言,姥姥带娃时,宝妈会更轻松一些,毕竟不用考虑婆媳关系的处理,同时孩子和姥姥的关系也很容易保持亲昵。
虽然姥姥帮忙带娃好处多,但是有的孩子在长大后却看到姥姥绕着走。为啥孩子长大后成了“嫌弃”姥姥的“小白眼狼”呢?
姥姥带娃3年,外孙长大后却和姥姥不亲,“看到姥姥绕着走”
邻居家的小明是姥姥一手带大的,直到他上幼儿园姥姥才回自己家,所以小时候的小明和姥姥关系很亲近,是姥姥屁股后面的小跟屁虫。
可是令小明妈感到疑惑的是,上了初中的小明却不喜欢去姥姥家了,甚至有一次小明在街上偶遇姥姥,远远地看见姥姥的他居然偷偷绕道走开了,连招呼都没打。
“你为啥不喜欢姥姥了呢?你小时候可是和姥姥最亲昵!”每次小明妈不解地询问小明时,小明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一次小明实在是被妈妈问得没办法了,于是便小声地回答道:“比起姥姥的孙子来,姥姥还是和他更亲!”
小明的话让妈妈出乎意料:“你怎么会这么想呢?姥姥可是很疼你的!”
听到妈妈这样说后,小明有些委屈地说道:“那怎么我去姥姥家感觉自己是个外人,而姥姥和表弟他们却很像是一家人!虽然我去姥姥家,姥姥也会给我拿好吃的,但是这和她对孙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话确实让小明妈不好回答,毕竟自己的亲妈和弟弟同住,老人与孙子在一起的时间也确实比小明这个外孙更长。
虽然都是孙辈,但是在老人的心里,显然会与自己同住的孙子要更亲昵一些。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粘姥姥,长大后却要绕道走?这也不全怪孩子是白眼狼
亲情观的改变,孩子眼中有了“远近亲疏”
孩子对待亲情的感知是很纯粹的,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大人的某些言论影响。
比如说,大人们总在孩子面前论个“远近亲疏”,甚至连姥姥自己都有意无意地强调外孙是“外姓人”的话,孩子内心的亲情观自然会因此多出些“不是一家人”的疏离。
也许大人是“玩笑话”,但是看重姥姥疼爱的孩子却有可能因为太在意而“当了真”!
姥姥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孩子没有归属感
有的姥姥很疼外孙,但是却更疼自己的孙子,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区别对待会表现得非常敏感。
姥姥的“偏心”让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自然也就心生嫌隙。
如果姥姥对于外孙过分“客气”,像是招待客人一样招待外孙时,孩子在姥姥家也会没有归属感,和姥姥的感情也就不那么亲密了。
孩子与姥姥不常走动,产生心理距离产生情感回避
孩子小的时候很黏人,他们与姥姥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他们长大,那些幼年时的回忆就会被慢慢淡忘。
如果孩子与姥姥的接触时间有限,平时又疏于走动的话,孩子就会因为与姥姥的接触不多而产生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