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液缺乏,机体失于濡润,故口渴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肝脾不调型多因患儿情绪抑郁,日久出现木盛伐土,肝强脾弱的特征。症见食欲下降,形体偏瘦,面色青黄,胸胁满闷,暧气吞酸,或烦躁易怒,舌红苔薄,指纹青紫凝滞。
脾胃湿热型多因平素脾胃亏虚,加之喂养不当,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失司,则湿邪停聚,郁而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故见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口臭、恶心或呕吐,口渴或渴不欲饮,周身倦怠、大便干结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二、深入了解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病因,发病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
1、发病之本,脾常不足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导师在此基础上提出脾胃虚弱是罹患湿热之邪的前提。脾胃亏虚,故“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得脾胃湿热之证。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中医理论认为“脾常不足”是小儿时期的一大生理特征。
其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原因。前者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旺盛,脾胃的结构和功能相对不成熟;后者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节制或家长缺乏合理的喂养知识,导致小儿养成不良饮食习惯,久则耗损脾胃之气。脾主运化,脾胃亏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聚,郁积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所以,脾胃亏虚被认为是脾胃湿热证的内在因素,是发病之本。

2、气候环境因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气而成。所以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叶天士的《温热论》中明确提出:湿热邪气与地域、气候、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湖北为千湖之省,武汉又有江城之誉,年降水量较多,“湿”为湖北气候之特点。加之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天气炎热,形成多湿多热的气候环境。
正如《内经·异法方异论》中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地区多湿多热的气候特点是酿生湿热之邪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也为外感湿热之邪创造了条件。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极易受外邪侵袭。吴鞠通认为脾胃湿热证多因“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所致,可见脾胃湿热除了脾胃内不能运化水湿,聚而化热之外,外感湿热之邪,尤其是夏秋时令之邪也是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致病的一重大外因。
本病的感邪途径复杂,一者,可能是由口鼻而入,直驱中道,损伤脾胃,湿热之邪停于中焦;再者,从皮毛而入。现代社会空调的广泛使用,炎热季节的制冷,寒冷季节的制热,造成室内外的温度差异过大。

人们的腠理汗孔骤开骤闭,闭散失调给湿热邪气入侵创造了条件。湿热主要以牌胃为其病变重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不运水湿,进一步加重湿邪为患的病情。脾恶湿,胃恶燥,脾运失职,故见纳呆,不欲食,食量减少。
3、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