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名马拉松选手遇难,失温究竟有多么可怕?户外失温该如何自救
你认为人在多少度的低温下会被冻死?
- 10摄氏度以上
- 0摄氏度以上
- -10摄氏度以下
相信很多观众肯定都会选择温度最低的3选项,但事实上,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体质、所处的环境,承受的时间长短等因素都不一样,认为低温才会导致人冻死,这是一个经典误区。
即使气温保持在0-10摄氏度或者更高,冻死一个人也不是天方夜谭,只要人体散失热量过快,也会导致体温快速降低,尤其是下雨被淋湿时加上大风,如果没有足够保暖设施,导致体温下降过快,低于30摄氏度,很快人就会被冻死。
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0至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而失温症就是人体热量急剧下降,人体热量补给速度低于热量流失速度,造成的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最终造成死亡。
这里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人一旦出现失温的症状,最快十多分钟就会失去性命。
失温症最常威胁到的,还是那些户外探险以及各种极限运动者。5月22日,由甘肃举办的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就因为赛道过于严酷、选手突发失温症,共造成21人遇难。虽然这的确是一场因天气突变导致的突发情况,但如果主办方和选手能够提前做好失温防护的话,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通常情况下来看,当人们开始“打寒颤(发抖)”时,就已经是轻微的失温状态了,如果失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身体会停止发抖,当体温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直接后果是内分泌紊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人体失温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发生的,但也有快速发生的情况,例如失足落水,穿着湿衣物比在干燥衣服“失温”速度快25倍,当身处风速每秒9米的环境时体感温度为0摄氏度,另外,水中的导热系数比静空气大32倍,在水中将比空气中的失温速度快32倍,因此失温是落水者除淹溺外的另一大死因。
失温并不会一开始就非常严重,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当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当失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会变得行动迟缓,这时候很容易被大脑误以为是“有点疲惫”,如果忽略掉身体报警信号,觉得再坚持一下就没事了,就有可能最终造成悲剧。
失温根据轻重程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失温
轻度失温是人体核心温度在37摄氏度-35摄氏度,这时候身体会僵硬,手脚会出现麻木、发抖的症状,但是还能控制行动。
中度失温
中度失温是人体核心温度在35摄氏度-33摄氏度,这时候已经不太能控制手的活动了,说话开始口吐不清,意识也会开始模糊、走路磕磕绊绊,一旦摔倒可能会出现起不来的情况。
重度失温
重度失温是人体核心温度在33-30度,这时候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肌肉协调差、不能行走、说话困难、思维也不清醒,一旦体温降到30摄氏度以下,患者基本上就在死亡边缘徘徊。
在30度-25度的时候看起来已经没有了呼吸,但其实他还活着,只是身体为了自保,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心跳和呼吸会非常微弱,尽一切可能延缓核心区域的温度流失,如果不迅速救治,则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