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不是很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局部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口腔菌群失调、缺乏有关微量元素等常见诱发因素。中医认为,脾开于口,其花在唇,舌为心之苗。根据舌与五脏的关系,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两侧属肝胆,舌根属肾。故病位在口腔,与心脾关系最密切,累及胃、肝、胆、肾等脏腑。

口腔溃疡(口疮)的常见证候可归纳为心脾积热证、胃火上炎证、阴虚火旺证、阴虚火盛证脾虚寒热互证。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心脾两虚、脾胃湿热、气血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候也常见。
1)心脾积热证:溃疡局部灼痛,口渴,心烦失眠,心烦意乱,大便干结,小便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2)胃火综合症: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口渴,口渴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或数。
3)阴虚火旺证:溃疡面浅,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隐痛或热痛,口渴不愿多饮,手脚发热,盗汗,心悸失眠,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细。
4)脾虚阴火证:溃疡多呈灰白色,伴有周围水肿,淡红晕,隐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乏力,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微弱。
5)寒热夹杂证:溃疡面淡红,反复发作,隐痛,伴有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胀,饥不食,食时腹胀、泄泻及肠鸣音,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腻,苔黄腻或白腻,脉湿或滑。
其他辩证要素:问诊内容包括口疮的疼痛性质、病程长短、饮食好恶、排便等伴随症状。
痛性:灼痛多为实热证;隐痛多为虚寒证或虚实相交证。
病程: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较长,多为虚证或虚实相交。
饮食好恶:平时爱吃肥甘甜食者,多为湿热蕴结;喜食热者多为寒证;喜食寒凉者多为热证。
两种大便情况:大便稀,小便清,多为虚寒证;大便干硬、小便赤涩多为热证,大便粘稠
多为湿证。
伴随症状:口腔生疮口干、渴饮或口干舌燥、不愿饮水、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多为实热或虚热;口疮恶寒、腹胀、纳差多为寒证或寒热夹杂;肝郁气滞证因情志因素加重。

辨证论治
1)心脾热结证病机:心脾积热,循经发炎,灼伤黏膜和邪黄散加减。
2)胃火盛证
病机:胃火上炎,黏膜灼热,阴液消耗或加减玉女汤。
3)阴虚火旺证
病机:阴液不足,阴不制阳,火虚引起炎症,灼伤粘膜。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推荐方剂:六味地黄汤或知白地黄汤。
4)脾虚阴火证
病机:脾胃虚弱,下焦阴火上行
治法:补脾胃,升阳泻火
推荐方剂:加减补中益气汤。
5)寒热错杂证
病机:湿热内盛,湿邪伤阳,热邪上攻,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寒热
推荐方剂:甘草泻心汤加减。
中医局部治疗
使用方法
1)养阴生机散:具有滋阴生肌、消肿止痛的功效。均匀涂抹于溃疡面,保持15分钟左右,每日3次。用于治疗慢性虚火型口疮。
2)冰硼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功效。每日饭前睡前各4次,6天为一疗程。凡心火炽盛的疮疡均可使用。
3)西瓜膏: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将西瓜霜喷洒于创面进行治疗。溃疡面深部,取消毒棉签蘸生理盐水,再蘸西瓜霜喷剂均匀涂于溃疡面。注意喷雾要完全覆盖溃疡面及周边,每天6次,一个疗程为一个疗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