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世界工厂”的广东,宋俊纬更加直观感受到“缺芯潮”带来的强烈冲击波。
由于东南亚新冠疫情的失控,许多低端制造业都从印度等地挪回了中国大陆。工厂的迁移面临新的情况是劳动力短缺、用工昂贵,机器替代人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统计数据能反映这一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3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80.8%,去年12月,这个数字仅为32.4%,使用在工业机器人上的芯片需求随之增加。一台工业机器人上,需要搭载包括MCU(微控制器芯片)、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芯片。
“如今,各行业的主芯片、配套芯片都缺。”宋俊纬分析,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预测失误,不少代理商是按照去年的计划报给厂商进行备货,导致备货不足;二是需求增加,新兴的消费需求在拉扯本身就紧张的供需关系。
除了工业机器人,随着物联网、自动驾驶的普及,蓝牙、WI-FI等芯片的出货量也在快速增长。
根据第三方分析机构IDC数据,全球Wi-Fi芯片出货量将于2022年达到49亿颗。另据台积电2021年一季度财报,自动驾驶业务的增长率高达31%,其次是高性能计算,增长了11%。再是物联网IoT,增长了10%。
王力在一家芯片代工厂工作。他接到的订单中,蓝牙、WI-FI、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增长很快,几乎是零库存,而且现在客户付款非常及时,甚至会预付款,销量非常快。
一直在市场上打价格战的微控制器芯片MCU成为了此次缺货的主角,价格翻了10倍,甚至还拿不到货。
MCU即微控制单元芯片,又称单片机。目前市场上以8位和32位的MCU为主。这是物联网设备和端口都需要用到的芯片。未来物联网发展,每个物联网设备和端口都需要用到一个甚至多个MCU。
工业机器人单支机器手臂中,内建的控制器平均约有八成为MCU芯片。
在中国大陆,MCU市场是一片红海,用王力的话说,“杀人不见血”。国内很多做MCU的厂商做的都是中低端产品,利润低,打价格战。也正是因为利润低,很多芯片代工厂不愿意做。它们会把产能优先安排给利润高的芯片,例如手机、移动通信设备芯片等。国际上做MCU的厂大多是IDM,例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德州仪器等。
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数据,2019年全球MCU下游应用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子,其次是工控/医疗领域、然后是计算机和消费电子四大领域。而在中国,MCU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家电等品类,消费电子的占比最多,汽车电子的占比明显低于全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