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有这样一期节目:
亲人如果查出癌症晚期,是选择放弃治疗,还是花钱继续治疗?
当然,中风失智的严重程度明显无法与癌症相比,但是,作为无法正常活动、无法与人交流的病患者,那种眼睁睁看着亲人变陌生乃至离去的痛苦,却如出一辙。
我曾经与许多人聊过,也曾看到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我病了,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失智了,可能会放弃治疗吧,我不想给我的家庭加重负担......
可是这些回答,最终在病痛后都难以再说出来了。
不可否认,当面对生命危机时,人的求生欲是非常强烈的,哪怕是癌症晚期,明知治愈的可能性非常低,明知人的死亡是不可逆的,但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病人家属,只要内心不忍,总归还是难以亲口说出放弃的。
尊重生命,这是人之常情,可悲的是,很多人根本支付不起治病的钱,连与病魔抗争的机会都没有,而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患病与死亡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段未知的时间,可能数月,可能数年。
因此,从个人情感角度而言,当面对同样问题时,我很难做到与琼瑶阿姨类似的做法。对于绝症,我们尚且会鼓励亲人活下去,而对于失智但尚未离世的老人,为什么不能提前规划好照顾义务,好好陪伴他们呢?
所谓的老伴,不就是为了在老来无依无靠的时候,能够相互依偎吗?
04 如何避免自己晚年遭遇这种情况?
琼瑶丈夫平鑫涛住院治疗期间,因平鑫涛已经“失智且中风”,丧失行为能力,琼瑶和继子女对治疗方式产生巨大争议,引发一场社会大辩论,“家丑”天下知。
但最孤独,最无助同时也最无可奈何的,还是因中风失智的平鑫涛本人,原本风流倜傥的男子,在病后仿佛一个孩童,连救助自己的诊疗方案都差点翻车。
任何一个人,在生死之间,往往还会有一个过渡的“失智阶段”,这是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阶段,几乎没有任何先导性计划与文书作为保护。
如果一个人能在生前未雨绸缪,早点立下授权书(即国内实践中的“意定监护”),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就可以避免出现平鑫涛这样的结局。
给⾃⼰的未来做⼀个规划,这是每个⼈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干货还是要上的
“具有完全⺠事⾏为能⼒的成年⼈,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的个⼈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形式确定⾃⼰的监护⼈,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事⾏为能⼒时,由该监护⼈履⾏监护职责。”
——《⺠法典》第三⼗三条
《⺠法典》对意定监护的认可,空前地实现了公⺠的意思⾃治,从身份到契约,保障了个⼈选择⾃⼰在特殊情况下监护⼈的权利。
给⾃⼰的未来做⼀个规划,这是每个⼈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意定监护,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