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人确诊癌症,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笼罩在癌症阴影下的家庭。
世事无常,癌症无情,被命运绊了一跤的可能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捧在手心的儿女、一路同行的爱人,看着他们在病床上痛苦呻吟,我们恨不能自己来承受这一切。
抗癌从来不是患者一个人的事,要想漂亮地打赢这场攻坚战,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紧密协作的团体,悲伤之余,我们更应该振作起来,还有很多事我们可以做,也正等着我们去做。
先做做功课
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谓四通八达,公众号、病友群等亦是一应俱全,只要你有心,不愁做不了功课。
就拿最基本的来说,我们是不是需要先了解了解抽血报告里主要指标的含义?对治疗手段心里有个谱?顺便再对专业术语扫扫盲?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更自如地与医生沟通病情、探讨治疗方案,不至于一头雾水、云里雾里。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去了解新药和临床试验,可以询问主管医生,也可以到官方网站查询,如果符合条件并成功入组,往往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加强与医务人员的沟通
住院之后,在病人身边出现最多的,不外乎就是医生和护士,通常我们需要和他们相处很长一段时间。
病人众多,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我们就需要自己上点心,查房的时候、医生在办公室的时候,只要我们有疑惑,就及时地沟通,可以聊一聊接下来的治疗计划和安排,了解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便我们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善后工作。
详尽的沟通有利于家属们应对许多情况,比如当病人排斥治疗时,我们就能做好解释工作,鼓励他继续接受治疗;当病人治疗后出现不适时,我们就能向医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
多多沟通,有助于病人接受更高效的治疗,少走许多弯路。
请记住,家属与医生永远都是站在同一阵线的盟友,只要我们态度良好,医生也是很愿意和我们沟通的,毕竟,最希望病人康复的除了家属,就是医生。
阻止不必要的探视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生病之后探视的人越多就显得越受重视、越有面儿,和朋友谈谈心还有助于病人纾解胸中烦闷、利于康复,但是对癌症病人来说,实则不然。
尤其是在化疗和放疗之后,此时病人的抵抗力明显削弱,精神也不会太好,探视的人一波波地来,病人不得不一次次强打起精神来应付,一天下来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万一中间再夹杂一两个感冒的,感染的风险简直是蹭蹭蹭地往上飙,对病人于身于心都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探视不宜过多,如果病人自己拉不下脸婉拒,那家属就应该挺身而出“唱白脸”,把不必要的探视统统拦在门外。
整理看病资料
每次出院、复查之后,都会攒下一沓厚厚的资料,里面包括了化验单、影像报告单、出院小结等,这些资料极其珍贵,万万不可随意放置,尤其是当病人需要转诊时,一定要全数带上,才能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更清晰的认识。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资料如此宝贵,一定要用专门的收纳袋子进行存放。倘若能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番就更好了,这样在复查、转诊时就能让医生更加一目了然,也方便我们自己在后期评估治疗效果。
理智甄别信息
漫漫求医路,偏方与神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些家属恨不得把所有偏方都用在病人身上,更有甚者不远万里带着病人一路颠簸寻访“神医”,但令人遗憾的是,结果往往以人财两空告终。
在这里,小编要呼吁广大家属们擦亮“慧眼”,不能听风就是雨,一定要秉持着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的原则,理智地筛选信息、去伪存真,千万不要贸然地让病人成为检验偏方的“小白鼠”,轻则无效,重则贻误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