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一次跨越2000公里的视频连线,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会议室进行。“连线”的另一端,是该院放射诊断科对口支援的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在山菌大量萌发的时节,为提高当地村民对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警惕,中山六院专门组织相关专科医生,与红塘村村委会视频连线,面向村民开展一次线上健康科普活动。

常见有毒野生菌。 受访者供图
野生菌中毒严重可致命
通过两地视频连线,中山六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黎小妍讲解了《野生菌的中毒机制与药物治疗》,肿瘤中心放疗科陈海洋医师分享了《误食有毒野生菌的诊断与治疗》。
据了解,每年5月-9月份气候温热、雨水集中,是云南山菌大量萌发的季节。菌类鲜美,是当地居民的特色食材之一,村民多喜欢自采、食用、售卖山菌。云南山菌上市的季节,也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时期。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2020年期间,全国共报告了10036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西南地区是发生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最多的地区,共有蘑菇中毒事件6062起,导致24444人患病,454人死亡。在广东,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黎小妍介绍,食用野生菌中毒,轻症的表现为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重症患者可有醉酒感、步态蹒跚,乃至出现幻觉、意识不清,导致昏迷、休克等。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食用蘑菇量多少、个体对毒素的反应有所不同。而对于野生菌中毒,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催吐、洗胃、导泻、补液等。
陈海洋表示,野生菌中毒根据作用靶标器官分为7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敏皮炎型。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教训惨痛,应引起重视。
“勿采、勿食不明野生菌!”
野生菌中毒事件屡有发生,为何民众对野外采菌食菌依然热衷?陈海洋认为,新鲜菌类味道鲜美,许多人追求“口福”,喜欢尝鲜,云南当地也有这样的习惯。但很多人对有毒菌类并不具备识别能力,民间流传的鉴别“土方法”也并不靠谱,很可能会误采误食有毒的野生菌。加上当地医疗水平较低,发生中毒后难以及时送医,酿成了许多悲剧。
黎小妍指出,野生菌类品种繁多,单凭外观、颜色很难判断是否有毒。民间认为的“丑的蘑菇无毒”,“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这些东西颜色没有变黑就无毒”,“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等等,都是错误的认识。“不采、不食、不买、不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