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交节。是反映农时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节气之一。常言道:“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夏至已到了阳气最盛的顶峰,过了夏至由阳而慢慢转阴。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如果在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就可观察到“立竿见影”会变成“立竿无影”。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也称夏长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也就是说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天已经长到了极致,过了夏至后,白天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增长。人们常说,最短不过冬至,最长长不过夏至。就是针对白天的时间这微小的变化而言的,因此,人们就用“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来形容。
在以前落后的年代,男耕女织是一个家庭的主题,无论身上穿的戴的,全靠女人一针一线来缝制。以前可不象现在,科技进步,什么厂都有,商场卖什么的都有。以前的女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
女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扯一根长度适中一米左右的线去做活,人们发现,在夏至后,白天的时间在不断减少,每天减少的时间和人们用一根线的时间相差无几,大约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就有了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由于过了夏至,白天的时间一天天的减少,人们就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那为什么说吃面,而不说吃饭呢?其实夏至吃面也许有一些讲究的。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据老人们说,夏至这天之所以要吃面,一是因为夏至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很多人会因为天气炎热而变得没有食欲,面条在煮过之后再过一遍凉水,配上丰富的配菜,瞬间就会勾起人们的食欲。
二是夏至是刚收获了新小麦的时候,吃面既有尝新的意思,又有丰收的喜悦。更兼于过去古人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因此,在夏至这天人们要吃面,直至今日流传成习俗。
在物候现象上,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个节气十五天,那也就是说一候为五天。“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简洁明了地表示当时的天气物候等特点。
一候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然而,“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就是一年里最热的天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