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其特征是浮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即所谓“三高一低”。尿中常有脂肪小体(也可有管型等),患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高度浮肿,颜面及四肢按之凹陷,有的可伴有胸水腹水,胸闷憋气,脘腹胀满,尿量明显减少,由于尿蛋自浓度高,易起泡沫。患者神疲力乏,头晕,心悸,身重,纳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短气懒言。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因甚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情况:
①肾脏本身的疾病。②毒物、药物与过敏所致。③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④肾脏血液动力学障碍。
祖国医学无肾病综合征的病名,其临床表现属于脾肾气虚,湿浊潴留范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摄取水谷精微,输布水液;肾司开阖,作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脾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难以输布水液;肾虚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摄精气,又未能排泄湿浊。清不升而浊不降,渐致血清蛋白偏低,胆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丧失。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浮肿乏力等证,确与脾肾同病,湿浊中图有关。治宜健脾肾,清湿热。
方一: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莲须10克,芡实15克,山药30克,苡仁30克,石苇15克,大蓟根10克,泽泻15克。水煎服。
方二:黄芪15克,肉桂(后下)3克,车前草30克,玉米须30克,金钱草30克,萹蓄30克,淫羊藿10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儿童肾病综合征)。
加减: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野菊花;反复外感者加防风6克、白术10克;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纳呆,恶心,脉微时者:加鹿角粉3克(冲服)。
方三:仙茅10克,湿羊董30克,补骨脂10克,复盆子10克,苁蓉1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黑豆3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鹿含草30克,玉米须30克。水煎服。
方四: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黄芪15克,玉米须30克,益母草30克,泽泻10克,山药30克,蝉衣3克,紫苏10克,丹皮12克,桃仁6克。水煎服。
加减:尿蛋白多者,黄芪可用至30克;尿少者加准牛膝30克;周身浮肿,总蛋白偏低者,可用羊肉250克,黄芪80克,生姜皮2克(刀刮下),煎汤去滓(羊肉不要吃)饮汁,隔天一剂。
方五: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砂仁10克,生姜10克,鲤鱼或鱔鱼250克。此为一日量。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将已去除内脏并洗净的鲤鱼或鳝鱼放入药锅内,鱼药同煎,不放盐,煎沸后用文火炖40分钟左右,吃鱼喝汤。初服时可以分次频服,之后可逐渐改为顿服。至少连服四天。
注意:尿毒症期的水肿不宜用本方治疗。
较长时间服用本方,可使水肿消退,尿蛋白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上升,胆固醇逐渐下降。
方六:益母草30克,茯苓30克,丹参20克,银花20克,赤芍15克,车前草3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