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是立秋节气,也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夏秋养阳”的转折点。虽然已经立秋,但暑热并未消退,“炎热模式”切换为“凉爽模式”还需时日。这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1、早睡早起忌贪凉
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正常宣发。一般秋季晚上应该21时到22时入睡,早上5时至6时起床。此时,早晚气温已开始下降,注意增减衣物,日间防中暑,早晚防受凉,早上活动避开露水。虽说今年的天气比较炎热,但空调开发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晚上睡着最好不要开。
2、每天都要元气满满
立秋时节暑热仍盛,人体容易困倦乏力,精神不振,情绪容易抑郁、波动。而且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3、健脾祛湿调理脾胃
经过长夏季节的湿气困扰,人们脾胃往往运化乏力,而立秋后天气逐渐由湿热转为燥热。此时饮食应以健脾、清热、滋阴为主。减少葱、姜、蒜、胡椒、花椒、羊肉等辛辣刺激、易升发的食物,适当增加藕、黄瓜、丝瓜、茄子、蜂蜜、芝麻、梨、酸梅等甘、酸养阴润燥的食物,但又谨防过食瓜果,损伤脾胃。
4、要防消化道传染病
这两天降雨较多,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在饮食卫生方面,要特别需要注意,天气闷热,食品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 以上,而相对湿度在70%以上,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果出现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中医讲究整体观,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整体,以脏腑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包含的一个有机系统。
再放大了说,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中医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体的脏腑经络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都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强调的是“整体观”。而且一定要注意应时而养、随节而生,这就是中医养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