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说“不觅仙方觅睡方”。人的一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选择一个合适的养生枕头,睡一个好觉,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中药药枕能在睡眠过程中发挥保健作用,是最简单、最绿色的养生“补品”。
中医药枕疗法的起源
药枕是将具有芳香挥发性的中草药装入枕芯,做成枕头,让人们在睡觉时使用。这种将养生防病的功能寓于药枕之中,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也是古代中医的发明之一。已知最早的药枕是我国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香枕”,而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用麝香、青木香、虎头等药物制成药枕治病的记载。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的记载。

宋代养生家蒲虔贯辑注《保生要录》阐述了药枕的保健作用,主张将药枕用于去风清热、安神镇静、活血通经、散寒除湿等症,并赞誉“常抱药枕胜于宝玉”。但他同时也强调,制作药枕的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指出:“药枕性太热则热气冲上,太冷又冷气伤脑,唯用理风平凉者乃为得宜。”书中介绍治疗头风、目眩的“药枕方”,是采用蔓荆子、甘菊花、白香芷、白术、防风、石菖蒲、黑豆等11种中药剉成碎末,用绢囊盛之作成枕芯,使用三个月后,另换新药装入。
宋代诗人陆游诗句有云:“甘菊缝为枕,疏梅画作屏”,“衫袖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可见在宋代,人们使用药枕的情况已非常普遍。
到了元朝,药枕已为医药家、养生学家所广泛应用。至元四年,由许国桢主撰成集印行的《御医院方》之八卷《治杂病门》中,有《神枕方》一节,依方制作药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绿豆枕(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吴萸枕、菊花枕(菊,作枕明目)、桃枝枕等多个具有不同功效的药枕处方。明代高廉所著的《遵生八笺》一书之《起居安乐笺》节中,也有药枕的文字记载,譬如菊花枕“以甘菊作囊盛之,睡者妙甚”;荷花枕“用花卷叶为枕,此制精绝。”明代诗人朱之藩在《决明甘菊枕》诗中赞咏道:“无如药裹最相安,熟寝通宵即大丹。”由此可见药枕有益于保健,祛病疗疾,受到人们的青睐。
清代吴师机搜集、总结民间外治经验,在他编著的《理瀹骈文》中收载了5首药枕方,分别治疗外感项强、脑痛、耳中热痛等病证。陆锦燧辑的《鲆溪外治方选》也记述了用桑叶、菊花作药枕治疗头风。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一书中,对各种药枕的制作方法、质量规格、药物配方作了详细叙述。
相传慈禧太后对药枕甚为宠爱,每年均要派专人搜采菊花等品种制作药枕使用。裕庚之女德龄所写《清宫二年记》内,说慈禧拥有名目繁多的枕头,其中有茶叶枕、菊花枕、茉莉花枕……,因为她深信药枕除了具有健身治病之功效外,还有延缓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制作药枕的药物,除以上所述,还有不少,诸如荞麦、决明、茶叶、藳木、细辛、荷花、茉莉花、当归、辛夷、桂、桔梗、薏苡仁、柏实、人参等等。

药枕“闻香祛病”的原理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繁多,尤其头为精明之府,气血皆聚于头部。药枕疗法是借助人体头部皮肤的接触及鼻腔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不断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芳香通窍、健脑安神、调养脏腑、养元强身、清肝明目、疏通经络和调整阴阳的功效。
药枕也可以自己制作
枕芯可以选择各种适合自己或者适合所需药材的形状,建议长度为50厘米、宽15~30厘米、高5~10厘米,太小或太大都有所不宜。
药袋中的药物根据材质不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药材的颗粒大小以枕上后颈部舒适为宜,并需要混匀才能放入棉质药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