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记忆力减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的确,脑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继而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表现。但是也有人正处于青壮年,却深受记忆力不佳的影响,这可能与脏腑有关。
《内经》将记忆力减退称为“善忘”、“喜忘”;而在《脉经》中,则与现代称呼类似,为“健忘”;《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将其称为“好忘”。

从中医的角度看,记忆力的好坏与脏腑密切相关。
肝与记忆力
《素问 调经论》云:“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意思是,“血并于下,气并于上”是健忘的主要病机。
《诸病源候论》沿用了《内经》气血逆乱说的观点,但又提出了邪乘于血气的病因,曰:“若风邪乘于血气,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的逆乱本质上是肝脏出现了病变。

心与记忆力
《灵柩 本神》中明确指出了“任物”、“忆”、“思”、“虑”等与记忆有关的意识思维活动与心密切相关。虽然历代医家对于健忘的病因病机理论各有所见,但是大都认同心病致忘学说。
比如,善忘是与心肺肠胃相关的虚实错杂证,即肠胃实滞的下气有余,与心肺两虚的上不足并存。也有医家认为瘀血与脑相关联,“气血凝滞,脑气与脏气不接,故同做梦一样”,这是导致健忘的原因。

脾与记忆力
有医家在《济生方》中说道:“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也有人明确地提出了思虑伤脾导致健忘,并且从心脾两虚立论,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

肺与记忆力
《灵柩 大惑论》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胃肠实而心肺虚,营卫流于下,久之不时以上,故善忘也”,意思是上气不足、心肺虚实健忘的原因。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每个脏腑都需要“气”的营养,肺虚则气少,脏腑失养,可出现健忘。
另外,肺气的升降出入也会对血液的运行造成影响。如果肺虚则血行无力,气血不能输布脏腑经络,则导致脏腑失养而出现健忘的情况。

肾与记忆力
医家汪昂在其编写的《医方集解 补养之剂》中说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提出“迷惑善忘”与肾精不足有关。另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意思就是健忘的病位在脑,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脑未满”和“脑渐空”,实际上是肾精不足。
而在《医述》中也提到了肾阳与脑的关系,谓:“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这些内容具体地阐述了髓是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化生的产物,并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下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