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雄|快时尚不见得只是快需要思考品牌、产品、渠道、消费者等

但截至目前,UR官方并未对两件抄袭质疑做出回应。
目前来看,UR涉嫌抄袭的都是国内小众设计,这些小众设计师们维权困难。报道称,上述“紫藤花马甲背心”的设计者已经申请了版权,但她咨询相关人士后发现,从起诉UR到判决书下来大概需要1年时间,而UR是快时尚品牌,起诉他们对自己的意义不大。
北京市知识产权库专家董新蕊向《财瞭》表示,鞋服帽饰行业款式每年变化多端,SKU众多,很多款式尤其是个人的设计没有重视外观专利申请和著作权。再者,鞋帽服饰行业更新换代特别快,一旦被诉侵权,可能产品早已下架,也就导致了鞋服行业知识产权的取证维权非常艰难,另外判赔额度低,也会导致维权者可能因为得不偿失而放弃维权。
实际上,抄袭是鞋服行业,尤其快时尚品牌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ZARA等快时尚品牌还面临着质量问题,Forever 21、ZARA、H&M等几乎每年都会曝出产品的纤维含量、染色牢度、PH值等方面不符合相关标准。今年9月,UR关联公司快尚时装(广州)因违反产品质量法,被广州市白云区市监局罚款约2.09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7140.78元。
而这一切,主要原因还是“快”。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告诉《财瞭》,快时尚品牌商品上新周期越短,在产品研发周期上就必然会带来偏差。快时尚品牌按周上新,更多是采用买手制的产品开发策略——说好听是产品研发,实际上是把当下最流行的款式或最畅销款式通过快速模仿和翻单最快速生产供应到市场端,抢的就是时效性。“这就导致难免有模仿过火、抄袭的款式,以及在生产端又因成本、供应等原因导致质量不合格,都是所谓‘快’惹的祸害。”
“抄袭”的快速生产力转化带来的商业价值是鞋服行业有些品牌趋之若鹜的,这也被认为是ZARA起家的“秘诀”之一。如今,ZARA的中国学徒UR也正面临同样的困扰。
体量、供应链能力与ZARA仍存差距
UR是广州本土发展起来的服装品牌,最初成立于2006年。据官方资料介绍,UR上新频率保持在 1 周 2 次,一年开发款式数量约 1.2 万款,基本与ZARA 持平。品牌风格和模式接近 Zara,但定价接近 H&M,略低于 Zara( 30%的价格优势)。
相比较ZARA商品设计一贯的欧美风格,UR作为本土品牌,产品设计更符合亚洲人的身材和肤色,更适合中国人身体线条,尺码基本会满足大多数顾客的需求。
近几年,UR加速开店。在国际快时尚品牌不断关店的时候,加速抢占市场。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2022上半年,包括优衣库、UR、MUJI、I.T、C&A、FOREVER 21、GAP、ZARA在内的8个快时尚品牌,在内地共新增54家门店(不含升级重装门店)。其中,UR,以9家新店位列第二,开店数量最多的是优衣库,新增30家门店。而C&A、FOREVER 21(今年6月第三次重回中国市场)、GAP、ZARA各开1家新店。
对于UR在中国市场在发展速度上的逆袭,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告诉《财瞭》,一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这几年在中国市场衰退,给了UR机会;二是UR这几年确实做了一些内部外部的创新和迭代,包括供给侧改革、供应链打造;三是它作为一个国产品牌,在国潮、新国货的大势下,更易受到国内用户在情感上的喜爱;此外,UR线上线下(300959)协同也做得不错。
但从整体市场看。UR相比国际品牌,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其实依然有一定差距。
程伟雄也表示,从供应链能力来看,UR与ZARA仍不在一个等量级别。ZARA的快不仅是体现在生产上新的快,还有面辅料的上新快,以及物流快,这些能力大多是自建的,而UR除了市场部分渠道门店是直营之外,供应链的能力用的是社会资源,这种短板需要的不是一年半载的努力。对比国际品牌的功底,国内的学生们还是需要强化自身差异化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