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后,颁发了“剃发令”,要求汉人留满族人的金钱鼠尾发型。
金钱鼠尾发型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清朝人发型还不一样,它剃得更多,辫子更细,从前面看就是一个光头,从后面看,头顶中心留了铜钱那么大一片头发,梳成一根像老鼠尾巴那么粗的辫子。
这种发型不仅与汉人重视衣冠、讲究孝道的文化传统严重相悖,而且从审美上来看,它也极其丑陋猥琐。
“剃发令”颁布后,遭到了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的激烈抵抗,给满清统一中国造成了很大困难。即使这样,后来赵烈文和曾国藩谈话时,还感叹清朝得江山太容易。
反过来推,如果满清不颁布“剃发令”,尊重汉人的衣冠文化,那它得天下岂非易如反掌?
问题来了:“剃发令”显然增加了满清打江山的难度,为什么它还要坚持推行并不惜以屠杀的方式强制贯彻?难道就是想提升闯关难度秀一秀自己的实力?
非也。
“剃发令”大致有两个目的:
一是避免被汉族文化同化。满清统治者认真研究了历史上北魏、辽、金、元灭亡的原因,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这些王朝学习汉人的陋习,抛弃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变得文弱堕落。
二是检测臣民对满清的忠诚度。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内心还是比较虚的,哪些人臣服自己,哪些人想着反叛,它无法一一审查,怎么办?一个辫子足矣。
剃头的人,意味着已经臣服或者不敢明目张胆反抗,不剃头的人,肯定是对满清统治不服的敌人。
既然是敌人,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为了满清江山永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到了这一步,辫子就不再是单纯的民族习俗、特色文化了,而是一种政治符号,是满清划分敌我、宣扬政治权威、强化政治认同的工具。
一句话:留不留辫子,反映了一个人对满清政府的态度。
后来,不论是三藩之乱,还是太平天国运动,抑或清末革命党人起义,领头人造反首先要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剪辫子,以示反清,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