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2010年初,彼时他已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成熟喜剧演员,央视为他量身打造过一档脱口秀节目《范伟笑场》,但范伟自己先打了退堂鼓。
如果不能躲在角色的套子里,他甚至连双手该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艺术道路山穷水尽,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他时常下乡演出,露天台上,碘钨灯打在演员身上,飞蛾迎面而来,一不小心就怼进嗓子眼。捱到下台,同事们互相调侃:今天你吃了几个蚊子,你吃了几个蛾子。
彼时的民间艺人们上台是为了糊口,下了台也看别人吞蛾子。
1982年的一日,铁岭民间艺术团受邀搞慰问演出,那天有一出二人转叫《摔三弦》,主角扮演一个盲人,在台上翻着白眼数着钱,出神入化的表演得了个满堂彩。

图源:二人转《摔三弦》
鼓掌的人中就有范伟,而台上的演员并不难打听,是颇有些名气的“东北第一瞎”——赵本山。
那一年,范伟20岁,很羡慕25岁的赵本山。
那之后,是赵本山乘风破浪的十年,也是范伟老大无成的十年。
1993年是范伟说相声的第16个年头,那一年,31岁的他终于在相声节上拿了一等奖,但是已经没有几个人听相声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综艺大观》主打小品,而很多相声演员开起了出租车。
生不逢时、艺途多舛,很多迷茫的时刻,范伟或许想过,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只能这样了……
那年春晚前,已名动天下的赵本山,打电话找范伟。因为看到他在相声《无事生非》中一人分饰多角的表现,他决定让他来替演小品中的一个配角。
范伟闻讯兴奋而来,败兴而去。彼时,他跟着赵本山在北京排练了许多天,但春晚导演仍是不愿临阵换人。
腊月二十七的雪夜,范伟不声不响地登上回沈阳的火车。
大年三十那天,他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那个叫《大拜年》的小品他早已烂熟于心。
赵本山对此印象颇深:“看一个人,要看他大喜大悲时表现,这是我要的搭档。”
转年6月,赵本山力邀范伟出演自己的小品《走毛道》。
“走毛道”,在东北话里就是“抄近路”的意思,范伟说:“这也许是某种征兆,使我走了很多捷径。”
1995年春晚上,与赵本山合作演出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被看作范伟从相声行当正式转行的标志。

1995年小品《牛大叔提干》
节目中,范伟塑造了一个精明谄媚的秘书形象,而赵本山仍然是那个大众喜闻乐见的东北老乡,一个闹腾,一个迂回,插科打诨、嬉笑怒骂, 开启了两人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
2001年春晚的《卖拐》是范伟在春晚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那以后,观众的喜爱让他需要承担剧本中越来越多的笑点,而他的内心却愈发忐忑。

2001年小品《卖拐》
“这可是直播啊,这可是出了一点错永远就无法纠正,播出去,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就自己吓自己,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