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42岁了,她还是一只鹰,不会像大雁那样去排队。她毫不掩饰自己的自信与野心:“我希望我的名字可以出现在中国表演教科书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颐和园》这部电影影响着她的人生。郝蕾成就了这个角色,她与北京冬末春初的寒冷、昆明湖的黄昏、秦皇岛抚宁的冷清相适宜。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她两性关系的一道深深的门槛,能大方迈过去的人寥寥无几,也因而遭受种种非议。回归到自己个人本身,她看起来骄傲凶猛,其实所有的利刃都朝向自己。
郝蕾从不畏人言,也依旧敏感着,众人视她为异类,只是因为她不屑于掩饰自己的轻蔑。
这样的郝蕾,挺酷的。
2003年冬天,导演孟京辉与编剧妻子廖一梅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出了第二版,再次在北京以粗粝、先锋的样貌与大家见面。
郝蕾成为女主角“明明”,她一袭吊带红色长裙,脸上全是偏执的欲望。她渴望爱情,但眼神从未具体地投向过舞台上任何一个人。
那年,她25岁。
当男女主角在跑步机上跑动的影子,打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时,郝蕾唱的那首《氧气》就会在整个舞台响起,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我都快已经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
她的声音飘忽不定,是危险的,却又吸引人一点点走近。
每当这时,孟京辉就会跑到观众席听这首歌。在他看来,郝蕾对《恋爱的犀牛》的演绎,“像陈年老酒一样传了下来,就好像是一种精气神儿,有一个根在那儿酝酿。”
妙的是,这首歌同时出现在《恋爱的犀牛》和《颐和园》里,女主角都是郝蕾。
《颐和园》中的余虹和《恋爱的犀牛》中的明明,其实都是郝蕾本身的气性,爱得热烈,带着某种危险的生命力,敏感乖戾得让你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郝蕾的表演与自己的人生如出一辙,她真正的故事还没有开始。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前段时间章子怡因“没有天赋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被怼同时登上热搜,而怼章子怡的人,是郝蕾。
郝蕾这样鼓励青年演员:作为一个女演员,我已经胖成这样了,我还是非常自信地坐在这里,因为我的演技是谁也拿不走的。
如此自信,是因为有底气在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