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朋友聊天,最后总是以忙完了再找你玩儿,或以某个具体的娱乐活动互约结束对话。
最后不外乎逛街,吃点什么,去某个公园遛弯,打卡某景区、店铺,计划一下远行、露营等等。
一年到头其实也约不了几次,总觉得生活很累。每逢周末,比起出去找乐子,更愿意睡到自然醒,懒在沙发吹着空调,刷手机,煲剧来松弛。

这两天,鸡哥出差了,我带着鸡娃去看望他爷爷奶奶。推着婴儿车倚在地铁的角落,很久没有看见拿着纸质书在地铁上打发时间的过客。
大部分人的颈椎顺着手机垂到九十度,满脸疲惫的慵姿,即便有几个打扮较好妆容得体的女性,也是松懈着肩膀,稍息的站姿,气场和气质都湮没在这孤独的空间。

你会发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渐渐人群稀疏,孩子使手机比大人还活泛。
兴趣爱好失宠,抬脚都嫌费力成了普罗大众的常态,每天靠网上的迷魂鸡汤续命,这就是我,见太少世面,罔顾初衷。
精神世界的匮乏显露无疑,以至于忙里偷闲都不知道该干嘛。

聚会三件套(吃饭,唱K,搓麻)各地方有所不同,明显已经毫无新意和吸引力,却也找不到更契合大家彼此成长环境的娱乐活动。
当大家抱起手机,连聚会的意义都可以终止!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的存在。一天的工作或学业结束,还有家庭的琐碎,作业的不堪负重。
时不时掏出手机钻空子,连聊天都有点奢侈,我们的朋友圈随着手机的智能,并没有放大,而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总希望能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做点什么,即便是消遣时间,可到头来什么也没干,发呆和毫无意义的刷手机毫不意外的填补了空白。
一次有意义的交流和谈话弥足珍贵。有一个综艺叫《仅三天可见》以姜思达为第一视角记录与八位明星为期三天的相处过程,挖掘当下人的社交状态。
你会发现,回头看身边有时间和你促足深入畅谈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无”。
不管哪种形式的玩乐,终归是希望自己得到放松,你真的解压了吗?

入社会以后,每一年的回乡,尽管会有见到故人的欣喜,总也逃不过空虚感和消磨时光的罪恶感。
我记录着亲人长辈一天又一天枯燥无趣的生活。早上六七点起床,吃完早饭,忙完家里的碎事,开始串门,聊自家的事,别人家的事,谁家的鸡多生了几个蛋,谁家的果树结果了多少,都是可以拿来细说纷说。
十点就开始回家做饭,十一点已经吃完饭出来活动,去牌馆吹空调,不打牌的也能讨口水喝,凑个热闹。
下午四五点回家做饭,吃完饭,愿意打牌的接着打牌,不愿出来的看会儿电视,现在改成了手机刷短视频,八九点就关灯睡觉,伴随着直播声...
偶尔也会借由谁的生日在KTV里群魔乱舞,胡乱嗨唱。
我好想问他们这一生还有没有别的愿望和奢求?

家人对我说:“文化程度不高,生活习俗已经扎根在这里了,无论走到哪里,也是玩不惯吃不惯外面的新奇的东西。
我们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基本属于等死的生活状态,所以才叫你们多读书,多一些见识。”
除了惋惜和无可奈何,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和点亮一下他们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简单、淳朴也让他们过的更轻松自由。
鸡娃爷爷作为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生长环境大大区别于我的家乡。我打心眼里觉得鸡娃爷爷是我见到过的真正玩乐自己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