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00后流水线女工的浪漫与不甘
当我们谈到一个20岁的姑娘,没有读高中和大学,在一所中专学校学服装,然后进了一家东南沿海的服装工厂,成为流水线上的女工。
你会如何预期她的未来?
在流水线工作直到被AI取代,抑或回老家结婚生子……?她是否还有机会逆转人生轨迹,她的生活是否还可能与知识、文学这些东西扯上关联?
近日,最人物采访到了阿素——一位在流水线上写诗的00后姑娘。她的人生,与机器和粉尘有关,更与星空和月亮有关。


阿素出生于2001年,刚满20岁。
她的童年经历和很多出生于贵州毕节山区的孩子类似:在村子里读小学,上学要步行40分钟,学校里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放学回家还要帮父母干活、带孩子。
15岁时,她进入本地一家职业服装学院,读了两年中专,第三年跑到宁波实习,就再也没回去。因为家庭的变故,她不得不中止学业,把考大学的念头埋进心里。
17岁的阿素进厂了。她开始试着把自己当成一颗月薪5000的螺丝钉。
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多,阿素在流水线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她机械化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承接上游传来的布料,把那些布料压成袖子,或者领子。

流水线是无声的。只有更换尺码的时候,她才和上下游的同事简短说上一句:“换码了。”其余时候,大家各自沉默,想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以各自的方式度过漫长白日。
由她们加工的名牌服饰被装进集装箱,从北仑港运往欧洲,成为商场里被人们追捧的时尚单品。阿素的枯燥生活,与世界产生着似有若无的连接。
“每天都非常忙碌,非常疲惫,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她上午盼着午休,下午盼着下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刷短视频,一觉醒来又是往复循环。渐渐地,阿素觉得自己像一台机器,“无法思考”。
隔壁的厂房里,人工智能的生产线已经开始试运行。
她也一度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下去,直到自己的工种被机器人彻底取代。